历史上的两次“西学东渐”的不同之处?

2025-04-12 00:53:2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不同之处在于:

1、主动性:第一次西学东渐是被动的,主要是西方传教士等带来的西学思想;第二次西学东渐是主动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梁启超、严复等有志之士主动学习西学,想“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2、影响力:第一次西学东渐并未对中学造成实质性的影响。第二次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3、规模大小。第一次为小规模的,第二次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扩展资料:

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间的风俗信仰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

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影响,诸如“重义理轻艺事”、“明其理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逐渐解体,与之想联系的士农工商思想也缩小了原有阵地。

知识分子中崇尚实用、注重科技、追求民主的风气则日益加浓。 “西学东渐”对中国人的妇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导致了中国近代妇女立世观念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学东渐

回答2:

第一次是主动接受,第二次是被动。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较缓慢,相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望采纳!谢谢!

回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