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
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为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参考:《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周设5爵,公侯伯子男
这个学术界尚没有定论,一说是夏,但是最早的分封制是在商朝,那是国家分内服外服,内由王统治,外分封给侯,侯下设侯、甸、男、卫、邦伯,这个是分封制,而爵位制度的起源...反正西周春秋的爵称就分王、公、侯、伯、子、男,那时候已经有了...
最早是夏朝正式分封诸侯,公、侯、伯、子、男、附庸,地方太小的土著部落,不足以独立建国,只能成为依附大诸侯的国中国。起码分封诸侯不会起自西周,否则周文王哪里来的西伯侯这个爵位?西伯侯就是侯爵。欣赏有没有子、男不好说,子、男本来就是封给边缘蛮夷部落的,王室同姓、天子近臣、一方大国都不会爵位封的太低。殷商的文字史料远远少于实物留存,周代被视为南蛮的楚国是周的子爵,晋献公征讨的骊山戎就是是男爵,史称骊山男,说明骊山戎是男爵。这种远离华夏文明圈的边远蛮夷之国,即便是有很多详实史料留存的周代,偶然有机会出现也是昙花一现,大部分都淹没在历史中不被后世知道,楚国是后来做大做强了,西周后期就和周天子分庭抗礼,而自己称王了,否则楚都可能会被淹没。
爵位划分为五等是符合当时需求的,分封是按照远近亲疏划分的,级别太少不足以体现远近亲属,也不足以按功劳和实力大小分封,公这个级别很少给王室宗族以外的人,如果没有子、男,只剩下侯、伯两个级别了,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夏商周的诸侯不但是实封,还是天子的重要大臣,很多诸侯并不在自己封国内,而是在朝辅佐天子。子爵的子后来也是尊称,很多贤人被尊称为子,诸侯国的臣子也有被称为子的,说明诸侯国的重要大臣,就可能被封为子、男这样的低级爵位,只不过是诸侯自己就可以封大臣,还是需要上报天子加封。诸侯大臣被称为子,不会都是尊称,子的称呼也符合君臣关系,国君的儿子绝对是尊称不是贬低,臣本来就有奴隶的意思,从奴隶升级为儿子。
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