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唐朝人都吃什么东西?

2025-03-31 01:14:0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生活于上古时期的炎帝也就是神农氏,他发明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并运用聪明才智创造了两种可以翻土的农具。他不仅教民垦荒种植粮食等农作作物,同时还制造出了适合上古先民使用的陶器和炊具。

在中国历史尚处于上古部落时期之时,当时的上古先民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智慧不断觉醒。并最终创造出了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文化”。

虽然上古时期的农耕文化尚处于萌芽状态,但是经过后世之人不断创新与发展,终于在奴隶社会时期开始成型,并最终形成了一种适合古代中国,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重要生活方式。

农业高度发展之后农作物种类已经开始增多,再加上以祭祀为主的文化形式开始不断传播。生活在古代时期的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饮食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从一开始只是单纯的为了填饱肚子,到形成以食物为基础的饮食文化,前后大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饮食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其实起源于西周时期。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朝代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到了一定发展。尤其是青铜鼎出现之后,以青铜为材料的餐饮器皿开始流行起来。

从客观角度来讲餐具和炊具的不断发展,不仅代表着生产力有所提高,同时也对饮食文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实,从古代农耕文化形成开始,其实就确立了“以农为本,以食为天”的基本国策。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记载:“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家发展离不开老百姓,而老百姓要想生存就必须填饱肚子。在这种亘古不变的真理面前,以“民人以食为天”为基础的饮食文化,在古代中国历史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唐朝时期,在“万邦来朝”以及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唐代的饮食文化进入了一个鼎盛阶段。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已经从最基本的填饱肚子,逐渐转变为对样式、味道、营养等方面的需求。

京都长安的饮食风潮

唐朝时期的长安可以称得上是国际大都市,由于唐朝时期的政治比较开明、国力比较强盛,所以作为唐朝都城的长安,不仅社会治安特别好,而且还有热闹异常的“夜市”。用夜不闭户来形容当时的长安城一点都不为过。

现代社会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吃宵夜的习惯,其实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唐朝人,都已经形成了“逛夜市”吃“宵夜”的传统。虽然当时的食物种类可能没有现在丰富,但他们的餐桌上其实早就出现了米饭和面食。


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在《与柳睦州服气书》中写到:“穷陇西之麦、殚江南之稻,以为兄寿”。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北方吃面、南方食稻的饮食习俗。

“饼和饭” 是唐朝人比较常吃的主食,生活在唐朝时期的赵璘,在其笔记小说《因话录》里,就曾记载了唐朝人“世重饼啖”的习俗。相比较于米饭来说,唐朝人其实更喜欢吃饼类食物。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饼”,如果按照种类来划分恐怕会有几十余种,形状各异、味道迥然的饼。唐朝人之所以对“饼”情有独钟,主要与小麦的播种面积比较广有关系。除了唐朝本土发明出来的饼类食品之外,还有众多由吐蕃等其他西域国家传入唐朝的饼类食物。

回答2:

唐朝时期大多以面食为主,因为唐朝时没有“炒”这个烹饪技术,所以大多吃蒸煮的米面、糕点类食物。

回答3:

唐朝的食物虽然没有现在丰富,但是他们的饭桌上早已出现了面食和米饭。相比于米饭,唐朝人更喜欢吃饼,由于小麦的播种面积比较广,那唐朝本土的饼,还有很多外国人带来的饼类,唐朝人还喜欢吃肉类,首当其冲的是羊肉,其他就是一些家禽类,还有鱼生。

回答4:

唐朝人以稻米、黍米、粟米饭为主食,肉食以羊肉为主,鹿、兔子、野猪、熊这些打猎得来的食物,唐朝人也有吃,唐朝人还吃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