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大家提供些资料吧,谢谢

2025-04-01 13:41:4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歧义现象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可以说是屡禁不止,其原因并不是词语本身存在歧义,而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产生误解或以误传误,积习难改,造成极大的不便。例如现代成语中,“明日黄花”很容易被理解为未来的事物,而它实指过时的,已逝的东西;“空穴来风”原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七月流火”本意是秋天开始,天气转凉,等等。还有其它很多词语都是普遍存在歧义的,有的甚至在日久的使用中发生了“转正”的现象,这些都应该引起重视。

回答2: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http://hi.baidu.com/sljzxd2008/blog/item/474fa145f23c123a86947362.html

回答3:

动词义位的义素结构模式实例分析

(一)拾、捞、摘、抽、掏

拾:(《现代汉语词典》P1043)把地上的东西拿起来,捡.

捞:(同上P676)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 打捞/捞饭/捞鱼.

摘:(同上P1449)取(植物的花、果、叶或戴着、挂着的东西). 摘梨/摘帽子.

抽:(同上P151)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 从信封里踌躇一张纸.

掏:(同上P1120)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 把东西掏出来. 掏钱/掏口袋/掏麻雀窝

1、首先, “拾、捞、摘、抽、掏”都描述了一定的动作, 同为动词; 其次, “捡”的动作类型VG3相同, 同为“取”(《现代汉语词典》P945取:拿到身边;P841, 弄: 用手拿着, 摆弄着或逗引着玩)“捡”组词语构成“取”语义场的异位同义词.

2、义素分析: 第一步, 确定最小语义场.由词典并比较得知“捡”组词语的共同义素(VG3)是“取”,共同构成“取”语义场中“一般指人用手或其他方式从一定地方取东西”子场的五个义位, 这个子场还包括“拿”“抓”等义位, 是人体上身徒手动作的最小子场. 第二步, 比较异同. “捡”组异素同义词义位的共同义素串是“人用手或其他方式取东西”. 其中“人”是表示行为的主体, 属VG1;“东西”表示行为的客体, 属VG2; “取”表示行为类别, 属VG3 . 察异:“用手”或“手或其他方式”表示工具属性, 属于VS1(“V”是结构式里的标志, 意思是“或者”);“地上的”“水V其他液体里”“植物的花果叶V戴着的V挂着的”“夹在中间的”“物体的口”等表示处所属性. 第三步, 义素结构式的描写. 按照以上分析, 将“捡”组异素同义词的义位结构式描写如下:

{拾}=[ +人 +手 +地上的 +东西 +取]

{捞}=[ +人 +手V(手、工具)+水里V其他液体里 +东西 +取]

{摘}=[ +人 +手 +植物的(花V果V叶) +东西 +取]

V戴着的,挂着的

{抽}=[ +人 +手 +夹在中间的 +东西 +取]

{掏}=[ +人 +手V(手、工具)+(人或物体的)口里 +东西 +取]

还有现代汉语通论这本书有较为详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