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可能会发现:多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存在时机不当、讨论时间不够,分工不够明确、评价不科学等问题,使得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
1.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个体特点等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
2.小组人数要合理
每一个合作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后进生,两名或四名是中等生。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作相应的变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的人数组合使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效果明显。
(三)、民主互动,体验合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协作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协作员在整个小组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当然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同时组内的成员要轮流做,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
2.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所以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淡化教师的身份,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
(1)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在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要一边听一边想,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特别是要把别人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培养学生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合作中明白:既要善待自己,又要欣赏别人。
(2)自我约束,共同提高
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五)、做好小组合作中的老师角色
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合作,教师只是旁观者,只要在汇报时听听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存在欠缺,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学生的讨论,既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题的讨论进度,又把握讨论题的中心。对讨论有困难无序或偏离主题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但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讨论。课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小组合作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教师期待的好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并向全班说明他们受到认可的原因,无形中使他们成了其他小组模仿的对象。合作学习不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六)、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
教学中可以采用经常性地评比最佳小组,推出“最佳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根据各小组的上课听课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各小组打分。展示表现好得多加分,展示率高的多加分,小组合作情况好得多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应避免给学生一种咄咄逼人之势,因为有些合作学习的内容并非一时可以达到的,各小组之间本身有一定的差异存在,教师应延迟评价的时间,让其再讨论、再请教、再互助,每个组员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会更加欣然奋发、兴趣盎然。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great hopes make great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