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不同,官职也不尽相同。
状元并不是官职所以没有品位,当了状元只能说你拿到了一个可以当大官的资格证,至于当几品官那还要看皇帝怎样用人了。历史上的状元,有当7品县官的,也有进翰林院的,也有直接辅佐朝政的,也更有落魄的,都不一定。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状元
状元并不是官职所以没有品位,当了状元只能说你拿到了一个可以当大官的资格证,至于当几品官那还要看皇帝怎样用人了。历史上的状元,有当7品县官的,也有进翰林院的,也有直接辅佐朝政的,也更有落魄的,都不一定。
在明清时期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副厅级秘书】。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正处级秘书】。
官虽小,但因为在翰林院,以后升迁速度非常快。不过状元在历史上很少有做到宰相位置的,娶公主更是小说中的无稽之谈了。
历届武状元中官最高的是,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天下兵马副元帅 封汾阳王。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届文状元中官最高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官至宰相,正一品。他也是历代文状元中最为出名者。
另
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 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考上状元的,最起码文章是皇帝和主考的文官都极其认可的。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状元,可以做什么样的官呢?就拿进士这个相对较大的群体来说吧!中了进士的人,就算不是状元、混的不堪、一辈子不进中央的,那最几码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退休。不过就一般来说,考中进士的当个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官,结局会得个布政使(相当于省长)当当不足为奇,能力强一点的当个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也绰绰有余。那么状元作为进士的佼佼者就更不同了,一般状元之流会分到翰林院,担当“庶吉士”。别小看了这个“庶吉士”,官虽然不比其他进士同学的大,但位置却不同,翰林院是全国读书人的精英权贵所在地,接触朝政甚至皇帝都更有机会。而且这个地方基本上就是朝廷大员的出产地,尤其是明清一代基本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必须是庶吉士,虽然也有特例,不过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而且状元,只要不犯什么错误,基本上就是朝廷最高的几位重臣之一了,如果有幸当上了宰相(并非具体官名),说不定还会留下一段佳话呢!
所以,现在知道状元为何如此风光了吧!毕竟可能是朝廷未来最高的重臣呀!范进中个举人都风光的要死,更何况状元呢!
三元,中状元就进入翰林院,依然是学生。进修三年,三年后就是学士。再经六部尚书择选,收入六门下称为大学士。大学士再经过三年,就可以派遣去地方履职,官职五品。再由五品晋升。通常三甲是入官场的敲门砖,每年全国只录三人,人员不足也会增加。所以三甲不能当学历比。翰林院学生相当于中央党校,只是比中央党校更实学,择取要求更高,人品要求更高。。翰林院大学士(三品,也院长)相当于中央党校长。因为翰林院学生的人品和职位将来很多会超过院长,成为上司,所以翰林院院长虽官位三品,但都是以学长的身份自称,官职也叫大学士。
一旦殿试第一,马上就由吏部考试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从此也就步入了凶险难卜的仕途,开始了宦海沉浮荣辱的漫漫人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终于登上了显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者29人,其中就 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达20人之多。可以说,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这一群体实 现人生价值的至上追求。
可见状元也不能一步高升,像其中提到的著书郎,从五品上,要一点一点的往上爬,对其政治能力进行考验
《新唐书.百官志二》:“著作局。郎二人,从五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