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盘庚迁殷的原因
(1)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现在的都城淹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2)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和。在《尚书·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臣民的演说词,将迁之时,盘庚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应施惠于民。(3)通过迁都镇压异己,巩固王位。商代前期,对王位纷争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王的权威削弱和贵族的势力膨胀,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实力,是商王的惯用措施。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都时的阻力主要来自贵族,盘庚利用“天命”和“先王”两面旗帜对反对的贵族发出威严警告,迁都后进一步强调,不管与商王血缘关系的远近,遭罪者处死,立功便封赏。(4)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起来反叛,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商朝建立后,它的都城也有过多次迁移。中(仲)丁由亳迁至嚣(,今河南荥阳市北),河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县东南),祖乙迁于邢(今河北邢台市),又迁于庇(今山东郓城县东北),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市)。但自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此后273年(一说253年、275年)间都城没有再迁,直到商亡。其间仅帝乙时有过迁移,但估计不久又回到了殷。帝乙及其子帝辛(纣)经常居于牧(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但正式的都城还是在殷。
如果再往前追溯,商以前的夏朝也有频繁迁都的记录。据《竹书纪年》记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斟(今河南巩义市西南,近年考古学者认为即发现于偃师二里头的遗址)、帝丘(今河南濮阳县西)、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南)、西河(今河南内黄县东南)都做过夏朝的都城。
可见在盘庚迁殷以前,一个政权的主体和主要人口的迁移是一种常态,一个都城往往延续不了太长的时间,可是在迁入殷以后,商朝的都城基本固定了。而且从此以后,从西周、东周直到明、清,都城固定成为常态,迁都却成了特殊情况。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重大的变化呢?
对商人频繁迁移的原因,以往的学者已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商人并未脱离游牧民族的特点,迁移是游牧的需要。有人认为,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利用土地的天然肥力,实行休耕和轮作,过若干年后就要放弃耕作过的土地,到异地重新开垦。另一种观点是“去奢行俭”——都城固定在一个地方,会导致统治阶层生活的奢侈,所以有必要迁至异地重建,以便恢复比较节俭的生活。更多的人相信,商人的迁移是为了躲避黄河下游河道的频繁泛滥和改道。看来,盘庚以前的迁移不能用单一的因素来解释,而应该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加以综合分析。
就自然条件而言,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黄河下游的河道两旁才普遍筑堤,此前,黄河的泛滥和改道是经常发生的。在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下,固守都城抵挡洪水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而迁移避害不失为明智简便的办法。但每次泛滥或改道后留下的淤积区又是最适宜的农业区,对农耕民族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不会离黄河及其主要支流太远。
与此前的其他都城相比,殷虽然也地处平原,但离太行山脉较近,而离黄河河道较远,不会再受洪水泛滥的影响。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偏高,这一带气候温暖,降水充足,植被茂密,野生动物众多,既适合农业生产,也能满足放牧和狩猎的需要。甲骨文中有不少有关狩猎的记载,包括商王一次捕获七头大象。殷的自然条件比其他都城候选地优越,更适宜长期建都。
从社会因素来说,早期的商人还摆脱不了游牧或迁移性农业的影响,养成了以迁移对付自然灾害、克服生产或生活上的困难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习惯。但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疆域的扩展和统治手段的加强,这样的迁移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只是沿用了一种长期形成的习俗。到盘庚决心加以改变,就水到渠成了。我们可以推断,在殷以前的夏都、商都,由于统治者没有长期打算,并未着意经营,建置比较简陋,可以轻易放弃。而在盘庚迁殷后,决心改变这种经常迁移的习惯,大兴土木,建造都城,这从殷墟考古发掘的成果所显示的巨大规模和丰富的器物可以得到证明。从《尚书·盘庚》的内容可以肯定,在迁都后不久,贵族臣民曾有过激烈的反对。如果盘庚迁都的直接原因是黄河水患、农业生产退化或其他天灾人祸,或者盘庚在迁都后一仍旧章,没有什么新的举措,照理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从《尚书·盘庚》中“王”(盘庚本人)对贵族臣民们训话的内容看,他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理由,只是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表明了自己推行既定政策的决心不可能动摇。正是由于盘庚审时度势,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建设永久性的都城,才奠定了二百多年的商都,也开了中国历代建国定都的先例,殷(安阳)也以其最早的长期都城成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当时农业技术原始,不懂得施肥,而且作物单一,没有几种作物搭配种植互相提供养料帮助低力回复的方法。虽然已经懂得只耕种一部分土地让另一部分土地修耕,几十年过去低力也会耗尽,只能迁徙到另外一处发展
不管是商还是早期的的周,都迁都了好几次
另外,早期的周有几次迁徙是因为国防的原因
而且当时地广人稀,建筑物也简单到令人发指,迁徙不会导致领土冲突,重新修建家园也是非常简单的事
一直到春秋,土地的蛮荒人口的稀少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有春秋中后期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诗三百和春秋中可以看到许多当时的这方面的情形
靠,到处都是拷贝党
为了国家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