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周岁是法定婚龄,侗族也不例外。没有说非得去本族的姑娘,与外族通婚的情况现在已经很多了
你想嫁侗家汉子?嘿嘿。
现在在一些村寨,有些老人早早地就给男娃娃订婚了(按照当地习俗,摆喜宴,但是证书肯定都是等到法定年龄才去领取的)。我了解到的,我隔壁村寨好多男孩才16岁这样子,家里就帮忙张罗媳妇、摆喜宴了。我们村寨就结婚比较晚了,再怎么样也都是20岁左右才摆喜宴。
所以,别讲湖南、广西、贵州各个地区的侗族在民族习俗上多少存在着差异了,就连相邻的两个村寨,都有可能不是太一样呢。各个地方的侗族的习俗,只是在大体上是一样的。
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身着节日服装的侗族妇女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