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四毋”:
《论语》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绝”是指没有,“毋”是与“无”字,“意”与“臆”通用。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夫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这就是不凭空臆测、不主观武断、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这也就是说孔子第一他从不主观臆测,用现代语言来说要坚持实事求是,只要人家说的对我们就照你的办;第二就是不武断,不妄断,要懂得变通,能应变、适变,而不认死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变应变”;第三就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大家知道孔子弟子有三千,贤人有七十二。我们现在称他为“孔圣人”,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而现在又经常提到的话,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这就是孔子谦虚好学的写照,这句话实际应理解为,前面有三人在走,他们必有教我的地方,必有我学习的地方,于是我要学习他们好的品德而“从之”,有不好的实际上也是我的反面教员,我要反身自问,若我也有则要“改之”。因此,他们三人都是我的老师;(大多数人理解为前面有三亇人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其实按孔子的谦谨应不是这样,因此应把后面的话加上去理解就全了)第四就是“毋我”这句话似乎好理解,不是以我出发、做事、考虑问题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但若把“毋我”与佛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平等相”应是同一的。孔子的四绝观念,是孔门学问的中坚,所以孔子教我们做人处事、学问修养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
说的是孔子一生行为做到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的绝四行为标准被后人称为孔子的“四毋追求”。这里的四毋是孔子一生始终以此为戒的行为道德标准,是孔子之所以超越普通人而成为圣人的原因之所在。
[原文]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翻译]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