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 心理活动

要有自己的主见 不要千篇一律的~~~~~~~~~ 谢谢~快~~~~
2025-04-14 00:49:2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萧瑟的秋风中,水清沙白,回旋的飞鸟徘徊在江中渚洲上。诗人登高远望,想到了自己一生漂泊,备尝潦倒艰辛之苦,经历了国难与家愁,到如今已两鬓成霜,百病缠身,因此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其实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 所以到了晚年的时候 他穷困潦倒疾病缠身 就像是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到的一样 虽有雄心 但一无回天之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极为雄壮阔远的高山巨泽、长空大川等意象选择,表现了诗人广博的襟怀、强大的精神力量及人格魅力写风景的两句虽然大气 但是秋天 已经是 悲伤的季节 诗人都会写道落叶和长江 抒发了无可奈何花落 不复水东流 的忧伤 年迈登楼 外面的风景依旧 可是人以苍迈 不觉的会潸然
思想:忧国忧民
文笔:严合格律

回答2:

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回答3:

他想不开挖
人们在思绪混乱时候
往往通过外界环境来帮助自己开阔思想.理清思路
兴许是他习惯在高处思考问题
毕竟高山能给人一种一览山小的感觉
能开阔心胸
山中空气清新利于大脑思考(氧气多的原因)
呵呵当然他那时可能不知道这个理论
可是人会跟着感觉走的嘛
他觉得好的地方当然会长去

*^-^*不知道够不够新了~
完全是偶自己想的

回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