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都适合现代人看。如果文言文水平好或者想通过古籍来学习文言文,建议看原版,如果文言文水平不够,建议看译文版。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并富有传奇色彩。
史记可以看一下原版,通鉴的话就建议看白话版的了。通鉴其实很好看,不管是了解历史还是学习经验都不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之前看过一个《白话资治通鉴》大概内容是能看懂,只不过缺少一些补注,看得云里雾里。
我在看的是柏杨版的,最大的优点是有一些必要的信息,像地图(很粗糙)、主要人物年龄和人物关系这些。只不过要学会宽容一点,柏杨对资质通鉴很不尊重,挑剔得甚至自以为是了。他说的话你爱听就听,不听就当他没说。
资治通鉴吧。因为司马光在写的时候动机比较明确,是要“有资于治道”的。所以,更关注政治经验的总结。史记当然也有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但是,对于政治技巧或者是人生智慧的关注远低于资治通鉴。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似乎史记更好些。能看原版最好,翻译一般都无法体现原作的神韵。
《史记》读了三遍。
《资治通鉴》读到《晋纪》。
在回答哪一本更适合初学者之前,我得先说一下我认为的“初学者”是哪个群体。
在我看来有时间有想法有欲望读《史记》或《资治通鉴》的“初学者”应该具备一下条件,(1)至少高中毕业,有初高中6年的基础历史课程学习经验;(2)对我国历史大体框架、著名历史人物熟悉(限于历史课程);(3)平时喜欢看人物传记。
基于此,我建议可以读《资治通鉴》。
很多人都知道《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却少有人注意到《史记》的《本纪》相当于《资治通鉴》的《周纪》《汉纪》的一部分。
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这21本史书的《帝纪》单独拿出来,编成一本书,就成了一本缩减版本的《资治通鉴》。
在我看来《资治通鉴》是详细的历史大纲,就像一个人的骨架。以《史记》为首的纪传体史书则是着重了历史线上的某个点的描述,是一个人的血肉。
而不论是《资治通鉴》的《汉纪》还是《史记》的《纪》又是西汉历史的大纲。
读《史记》需要读《纪》这个大纲,读《资治通鉴》也是读大纲。且在我看来,从大纲着手,了解大体历史,然后再从细处入手看《史记》,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史记》应该算是历史文学作品,司马迁的文学素,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在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然《史记》没有《离骚》那么难以理解,但却是比《资治通鉴》要难一些。
不论是从方法,还是从难易程度上,我建议还是读《资治通鉴》比较好。
唯一的问题是《资治通鉴》有一部比《史记》还要大部头的史书,读起来比较慢,需要多一些耐心。
资治通鉴每卷太长。共297卷吧。看了几十卷,网上看柏扬版的,感觉这作者是十分古板的人。史记经现在考古发现,比如清华简等发现先秦有的记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