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是北地人;而郭汜是张掖人,又名多;两个人都是董卓的部下。董卓的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坏人的生产中心。其他如牛辅张济等辈,因为前有董卓,后有郭李。
郭李两个人之所以能够彰显其坏,实在是因为贾诩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志载,董卓死后,凉州军一路西行,准备逃归凉州。这时候贾诩就说,现在都中都在商议,要杀尽凉州军,如果大家分散逃跑,难免被各个击破,不如回兵杀入都中,如果打不过,再走未迟。众人觉得贾诩说的有道理,就依从他的建议,攻入长安。
郭李二人在长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王允灭族。王允与吕布杀死董卓,郭李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围攻皇宫。献帝带着王允等臣僚到皇宫的楼上。郭李说,他们不是要造反,只是诛杀王允。不得已王允只好牺牲自己,保全皇帝。但郭李杀死王允后,并没有象他们许诺的那样退兵,而是在长安大肆杀掠。志载长安“死者狼藉”,老少俱尽。然后郭李军在郿圬安葬董卓。但老天偏偏不让董卓安生,下大雨,把董卓的坟墓冲坏,又把棺材漂出来。
杀掠过后,郭李就给自己封官。李傕封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封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封为右将军,万年侯。三个人共同把持朝政。张济被封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带领军队驻扎在弘农。至此,董卓集团再次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垄断了中央政治。只不过不是董卓一个人的专横,而是几个坏蛋共同主政。
就在这一年,西北的两股叛军马腾和韩遂投降,带领军队驻扎在郿圬。侍中马宇、谏议大夫种劭和左中郎将刘范认为可以利用马腾和韩遂驱逐郭李军,于是与二人定计袭击长安,自己三人作为内应。但马腾进兵到长平观的时候,计谋已经败露,马宇等三人逃到槐里。樊稠带兵打败马韩军,又攻打槐里,杀死了马宇三人。经此一役,郭李军又抢劫长安周围三个附属县,弄到这里的人没有饭吃,逼得人吃人,两年之内,差不多都互相吃光了。
后来郭李杀死樊稠,互相之间又开始有了嫌隙。典略说,郭汜的妻子听说李傕要送给郭汜一些美女,担心郭汜会被美女迷惑,将来不来陪自己,就设计让郭汜与李傕反目。李傕给郭汜送来吃的,汜妻对郭汜说,一山不容二虎,要提防小心,就将事先准备好的豆豉拿在手里,诬称说是从李傕送的食物里找出来的毒药。又过了几天,李傕请郭汜饮酒,郭汜大醉,汜妻给郭汜灌下粪便,呕吐后汜妻说,李傕在酒里下了药。
于是郭汜大怒,带领军队与李傕展开了火拼。献帝起居注说,刚开始的时候,郭汜打算派人把献帝劫持到自己的军营里,就可以天子的名义诛杀李傕。但有人连夜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傕。李傕赶在郭汜动手之前,派自己的侄儿李暹,带领几千人马,将献帝和满朝文武劫持到自己的军营里。
刚开始的时候,太尉杨彪站出来拦住李暹,认为没有天子住在人臣家里的道理。李暹根本就不容分说,只说李傕定下的事情不容商量。于是让献帝坐一辆车,伏贵人坐一辆,贾诩和左灵坐一辆,其他人都步行,劫入李傕的营中。李傕劫持了献帝之后,又把献帝和身边的人转移到北坞。派兵守把坞门,让献帝与外面隔绝起来。献帝和身边的侍臣都不能及时得到食物,一时间怨声载道。献帝向李傕提出要五斗米和五具牛骨,李傕回答说早上吃饭不需要米,就给了一些发臭的牛骨。献帝非常生气,打算当面责问李傕。这时候李傕的蛮横表现得很有意思,你是皇帝又怎么样,别人迁就你,我对你不当回事。幸亏献帝身边近臣杨琦劝阻了献帝,否则以李傕的性子,又有董卓的先例,献帝是吃不了兜着走。
献帝虽然忍耐下来,但还有其他的大臣忍耐不住。其中就有一个人叫赵温,虽然忍耐不住,但还是用不那么激烈的语言给李傕写信,内容是李傕一而再再而三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实在有些太过分;如果这样下去,恐怕有不好的结果。如果李傕还要为自己寻找退路的话,就应该与郭汜和解,送天子回宫,这样大家都会高兴。赵温的信写得虽然言词不怎么激烈,李傕看着却非常生气,打算杀掉赵温。好在李傕有个堂弟叫李应,从前在赵温手下办事,千方百计给赵温说话,才让赵温逃过一劫。其实这时候以李傕的处境,赵温的办法的确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前文说到,郭汜打算利用献帝杀掉李傕。李傕之所以把献帝接出来,实在是釜底抽薪之计。我不让你跟献帝见面,看你用什么方法杀我。但李傕只是扣下献帝而不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则有些钻牛角尖了。这也不能怪他,谁让他做那么多坏事呢,人一旦做了坏事,又感觉到被清算的危机,就只有风声鹤唳了。象曹操那样能够在不利的情况下控制局势的,也只有后来照葫芦画瓢的曹丕和司马父子祖孙四人。
虽然李傕初见赵温的书信很生气,但他毕竟还是不得不想想现实,最终决定还是想办法与郭汜讲和。于是李傕去请求朝廷的各位公卿做调解人,到郭汜那里求和。郭汜这个人也是坏得有个性,坏得很有办法的。天子被李傕抢先一步劫走,现在公卿送上门来,退而求其次,郭汜就把这些做说客的公卿留下了。郭汜扣下公卿以后,心里还是有气,就打算再去进攻李傕。这时候太尉杨彪对郭汜说,天子在李傕手里,公卿在你郭汜手里,现在要打仗,不是给天子和公卿造成危险么。郭汜听了也象李傕一样很生气,打算杀掉杨彪。最后是中郎将杨密和其他人苦苦劝告,才没有杀。郭汜虽然没有杀杨彪,但还是与李傕刀枪相向。兵连祸接,长达数月,死亡人数超过一万。
献帝起居注记载了李傕后来的一些作为。原来李傕喜欢一些鬼怪左道之术。成日里道士巫婆在营中出入,搞得乌烟瘴气。又在皇宫外面为董卓设立神座,按时用牛羊祭祀。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傕作为“北地人”的习惯。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没有接触中原的文化,因此会有这些让我们看起来很不顺眼的东西存在。但也正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也让献帝少受了一些苦。由于郭汜劫持了公卿,这样李傕虽然劫持天子,就使他在道义上有了与郭汜一样的地位。大约是受到一些鬼神的“启示”,李傕竟然幻想通过讨好献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李傕经常去见献帝,献帝的侍臣怕李傕加害献帝,都带刀在一旁护卫。李傕跟献帝说话的时候,经常说郭汜这样不对,那样不行。献帝从前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孩子,现在又大了一些,当然知道如何去操纵这样一个草包,就顺着李傕的意思,随便说些让李傕高兴的话。李傕很高兴,说献帝是“贤圣主”,以为深深得到献帝的欢心。
李傕虽然自我感觉良好,觉得献帝很对自己的脾气,但他也不是没有狐疑。他见献帝周围的人时常带着刀剑,就怀疑献帝会借机杀他。其实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周围人带刀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献帝,怕李傕起不良之心。前面有过杀董卓而郭李肆虐的教训,以献帝之聪明,绝对不会没事找事把李傕干掉。现在李傕供他吃供他喝,每天还跑到他这里撒欢,虽然没有在宫里快乐,但他还不想搞到连现在这点好处境都没有了。比起董卓那时呼来唤去,李傕已经算得上比较温柔了。
但李傕心里有怀疑,就有些不安。他本来就是害怕郭汜与献帝联合杀掉自己才把献帝劫持出来的,这时候有了生命威胁,当然就会提防。于是他就问手下的人:“这些家伙是不是随时准备杀我?平时一个个带着刀剑,怪吓人的。”这句话很快传到侍中李祯耳朵里。李祯跟李傕同乡,平常的交情比较好,这时就对他说:“皇帝身边的人带刀剑,是保护皇帝的,一直都是这样。”李傕听了,也就不再怀疑。可见李傕这时候,对于保命是很在意的。其实当初听从贾诩的建议,本就为了保命,打回长安后却无恶不作,到现在逼得劫持皇帝,骑虎难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李傕并没有害献帝的打算,说明他还是承认国家的秩序。
这时候献帝看出李傕的难处,就想着怎么为李傕找台阶下。但献帝毕竟长年在宫里,无论怎么聪明,也不能完全窥透这些坏窝里出来的坏人的内心。他听说有一个谒者叫皇甫鹂的是凉州人,又能说会道,就派这个人去做说客,让两家和解。皇甫鹂先去找郭汜,郭汜大约是仗打累了,所以先同意和解。皇甫鹂初战告捷,就一鼓作气再来找李傕,但李傕却不答应。
李傕为什么不答应呢?其实也是他的侥幸心理在作怪。不过也不怎么算是侥幸心理。本来他这时候已经骑虎难下了。他一方面必须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一方面要同时提防献帝和郭汜的报复。李傕就觉得,献帝在这里,对他言听计从,他留住献帝越久对他越有利,他就可以多说郭汜几句坏话。而郭汜那边就不同。李傕留住的是皇帝,低声下气是很自然的;而且只对皇帝一个人低声下气,也没有多少难为情。郭汜那边留住的是公卿,要郭汜对公卿低声下气,郭汜肯定不干;要公卿对郭汜低声下气,公卿又不干。所以皇帝在李傕那里留住一天,李傕就能多增进一分感情;而公卿在郭汜那里留一天,公卿与郭汜就多一分芥蒂。李傕这个算盘虽打的好,可惜他忘了皇帝是他劫来的,平常对皇帝与皇帝身边的人照顾得也不周道。到时候想要皇帝跟自己一个心眼,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皇甫鹂并不知道李傕在打什么小算盘,他只是一个调解人,当然只能照顾双方的意愿。李傕一听就不高兴了。这怎么行,平常我李傕打那么多小报告,皇帝都点头了,为什么现在调解人没有体现出中间的是非曲直呢?这一定是调解人自做主张为郭汜开脱。但皇甫鹂作为皇帝派来的调停人,李傕也不能说翻脸就翻脸。所以李傕只是为自己争了一些功,说他赶走吕布,辅政四年,再加上先前在凉州也有军功;而郭汜最初不过是一个盗马贼,现在又劫持公卿,怎么能与他坐在同一个谈判席上。李傕这里的意思,也就是彻底不承认郭汜,从此与郭汜划清界线,以推脱自己的责任。为什么李傕不认为自己有罪呢?因为他虽然劫持了皇帝,换一种说法却可以是保护皇帝,保护皇帝是名正言顺的。再加上他每天在皇帝面前也渐渐做到必恭必敬,皇帝也对他和颜悦色。但郭汜劫持公卿,却找不到借口为自己开脱。
只是皇甫鹂显然并不这样看。劫持皇帝与劫持公卿,在大臣看来,是一样的性质。而且事实上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的确李傕也是想做坏事,只是后来没有继续做到底。当初李傕只扣下皇帝,却派公卿去求和,这本来就是一个善意的举措。但郭汜没有领情,才把事情继续闹大。作为身边的大臣来说,却认为要没有李傕扣皇帝,郭汜也不会扣公卿。现在搞到这样尴尬,还是李傕先做了坏事。
皇甫鹂听到李傕的辩解,心中就比较生气。其实从后面的记载看来,皇甫鹂还是经过李傕的推荐做上官的。但他这时候心中有的只是朝廷皇帝公卿正义,对这个推荐他的人产生了鄙视。他一针见血地戳破了李傕的心中隐私,说他劫持皇帝与郭汜劫持公卿没有区别。李傕当然不能受他这个。对于一个做坏事的人来说,他如果在掩饰自己的坏事,打算将自己打扮成正义,最好是不要戳破他的谎言,让他多做一些好事。但皇甫鹂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惹得李傕生气,把他赶出来了。李傕这时候大约还念着他是自己保举的人,所以倒没有动杀心。
皇甫鹂出去后又惹恼李傕,差点李傕要杀他,这点留在其他帖子里再说。总之这次皇帝劝和的事件就失败了。
这时候李傕军队里有两个人反叛了。这两个人一个是部将杨奉,一个是军吏宋果。按照先前郭李军所作所为,在这两个人祸国殃民的时候没有反叛,可见这两个人也是投机分子。这时候二人为什么要反叛呢?我想还是因为两个人看出了事情的蹊跷。事情已经明摆着,李傕和郭汜已经做了不能回头的事情,现在正在做最后挣扎。如果继续跟着这两个人,下场一定是可以看见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反戈一击,对于自己的前途来说,反而会有帮助。这两个人也真会抓机会,救天子于危难之间,比麋芳傅士仁之辈高明多了。
不过要做叛徒也是不容易的。二人正要举事,忽然有人泄漏了秘密。于是这两个人就带着自己的军队离开了李傕。这两个人一走,就发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李傕的军队分崩离析。这时候张济就来做说客,李傕才放了献帝。当时献帝出去的时候,最初李傕的军士围着车驾,问是不是皇帝;侍臣揭开帘子,对士兵说,是皇帝;献帝也对士兵说,我就是皇帝,你们把武器拿那么近干什么?那些士兵一看真是皇帝,就放献帝出去,献帝刚一过桥,后面的士兵就高呼万岁。可见当时李傕的士兵都还是敬重皇帝的。
献帝前脚离开狼窝,后脚就有猛虎扑过来。这个人就是郭汜,他试图把献帝劫到郿坞,继续先前没有完成的计划。献帝那么聪明,自然不会再跟他去,于是献帝就逃到杨奉那里。杨奉一看皇帝那么信任他,觉得自己反水得简直太聪明了,于是就集结军队,打败了郭汜。可见郭汜在打仗上面还是挺脓包的,李傕的一个部将,居然就把他打败了。同样也可以反推李傕的无能,郭汜跟他打几个月,那时是整个军队都打不嬴;现在杨奉不过带领他的一部分军队,就能让郭汜吃败仗。
打败郭汜之后,杨奉和将军董承决定带着献帝还都洛阳。这时候无论是李傕还是郭汜,都感到自己的危机。李傕觉得上当是因为献帝有难的时候不去找他而是找他的叛将杨奉,郭汜则是一直没有尝到甜头所以不甘心。于是当年同心打回长安的劲头又出来了,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再次捐弃前嫌,共同干起坏事来。二人一路追赶,直到弘农郡的曹阳。这一回杨奉和董承因为寡不敌众,再也没办法打败郭李。于是杨奉去找到以前的白波帅韩暹、胡才、李乐等,因为这些人的军队正在河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离弘农最近。
韩暹等人的军队还算及时赶来与杨奉等合军,回军大战郭李。尽管军队增加了,还是没有打得过郭李军。杨奉等人一败涂地,保着献帝逃脱,但很多公卿和宫女宦官等却没有逃脱。这时候郭李的强盗本性再次显露。公卿百官有很多都被杀死,宫女宦官等被抓到弘农。志注中记载最著名的一个被杀的人是士孙瑞。这个人在三国志游戏中是个npc,文官型,善于搞内政,注中有他的小传。
虽然杨奉等战败,但终于带着献帝逃脱。这时候曹操正带兵赶来勤王,迎头碰上郭李军,曹操仍然使用军事史上对付边鄙乱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丢弃辎重让郭李的军士去捡,正在乱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忽然杀出,大获全胜。有了曹操的大胜,郭李只有带兵逃跑,献帝的流亡暂时就告一段落了。
此后曹操建议迁都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李傕和郭汜再也无能为力。后来李傕被裴茂所破,夷三族。郭汜被部将伍习所杀。至此,董卓之乱才彻底结束。
李傕和郭汜二人,在董卓死后,带领董军残部,挟持朝政,残杀百姓,连皇帝都敢劫,公卿都不放过,其嗜血如此,实在是三国人物中让人惊心动魄之辈。
李傕比郭汜有政治头脑一些。董卓被杀后,李傕是西凉军的头号首领,郭汜是二号首领,李傕是反攻长安的盟主。攻入长安后,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同年九月,朝廷又进封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被封为镇东将军、平阳侯,外出屯驻在弘农。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傕的官位“车骑将军”高于郭汜的“后将军”,且李傕又“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而郭汜是后将军,只有部分军事权而没有太多的政治权力。汉代“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初置时能持节,表示受君令之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司隶校尉除监督朝中百官外,还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和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的京师地区,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司隶校尉对京师地区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见两汉州部)。司隶校尉成为政权中枢里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董卓称之为“雄职”。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李傕领“司隶校尉”则可以完全控制朝政,“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从两人的事迹来看,李傕比郭汜应该聪明一点,李傕的初次出场是董卓派将军李傕为使者来游说孙坚,欲与孙坚和亲,后被孙坚拒绝,可见李傕有一定的辩才和谋略,不然不会被董卓派去游说孙坚。郭汜比较武勇,曾与吕布单挑,被吕布以矛刺中,后来被手下救走。郭汜中了自己老婆的离间计和李傕自相残杀还不知道,郭汜和杨定妄图劫持天子又被李傕识破,李傕抢先动手把天子劫走,最后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而李傕虽然也多次有部下叛变,但每次都能识破部下的叛乱,在自身安全受威胁时设计杀死了樊稠,兼并了樊稠的部队,李傕多次在家中设宴拉拢郭汜,李傕的部将杨奉与军吏宋果欲谋害李傕,被李傕及时发现。汉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引兵出屯池阳,没有和天子一起东归,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老窝在关西,一旦离开了关西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皆随天子车驾东归。最后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下诏召集关中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关中诸将联手才把李傕打败。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郭汜是有勇无谋型的武将,而李傕是有勇有谋型的将领,当然,李傕的谋略也不是很厉害,比起曹操来要差较多。
两人差不多吧,李傕应该郭汜比厉害一些,其官职也一直压了郭汜一头:
首先,李傕比郭汜有政治头脑一些。董卓被杀后,李傕是西凉军的头号首领,郭汜是二号首领,李傕是反攻长安的盟主。攻入长安后,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同年九月,朝廷又进封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被封为镇东将军、平阳侯,外出屯驻在弘农。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傕的官位“车骑将军”高于郭汜的“后将军”,且李傕又“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而郭汜是后将军,只有部分军事权而没有太多的政治权力。汉代“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初置时能持节,表示受君令之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司隶校尉除监督朝中百官外,还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和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的京师地区,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司隶校尉对京师地区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见两汉州部)。司隶校尉成为政权中枢里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董卓称之为“雄职”。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李傕领“司隶校尉”则可以完全控制朝政,“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第二,从两人的事迹来看,李傕比郭汜应该聪明一点,李傕的初次出场是董卓派将军李傕为使者来游说孙坚,欲与孙坚和亲,后被孙坚拒绝,可见李傕有一定的辩才和谋略,不然不会被董卓派去游说孙坚。郭汜比较武勇,曾与吕布单挑,被吕布以矛刺中,后来被手下救走。郭汜中了自己老婆的离间计和李傕自相残杀还不知道,郭汜和杨定妄图劫持天子又被李傕识破,李傕抢先动手把天子劫走,最后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而李傕虽然也多次有部下叛变,但每次都能识破部下的叛乱,在自身安全受威胁时设计杀死了樊稠,兼并了樊稠的部队,李傕多次在家中设宴拉拢郭汜,李傕的部将杨奉与军吏宋果欲谋害李傕,被李傕及时发现。汉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引兵出屯池阳,没有和天子一起东归,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老窝在关西,一旦离开了关西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皆随天子车驾东归。最后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下诏召集关中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关中诸将联手才把李傕打败。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郭汜是有勇无谋型的武将,而李傕是有勇有谋型的将领,当然,李傕的谋略也不是很厉害,比起曹操来要差较多。
二人资料如下:
李傕(?-198)字稚然,北地人。汉献帝时权臣,汉末群雄之一。东汉末年军阀;汉大司马、司隶校尉、池阳侯;性诡谲残忍。原本是董卓部下武将,在董卓被杀之后,成为凉州军的首领,与同党郭汜、张济等人结盟攻进长安,在击败吕布杀了王允之后,控制司隶地区和凉州东部,挟持汉献帝,辅政四年,短暂的掌握了汉王朝,后来与郭汜反目,自相残杀。后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率领关中诸将段煨等讨伐李傕,夷其三族。李傕自称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人。《三国志》记载李傕性喜鬼神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又于朝廷省门外为董卓作神坐,数以牛羊祠之。”(《献帝起居注》)
郭汜(?-197),又名郭多,董卓的部下,被派往陈留、颍川等地劫掠。董卓被杀后,郭汜归无所依,于是采用贾诩之谋,伙同李傕、张济、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后诸将不和,李傕在会议上杀死了樊稠,又与郭汜分别劫持了汉献帝和公卿,相互交战,张济率兵赶来和解,于是二人罢兵,李傕出屯池阳,郭汜、张济等人随汉献帝东归前往弘农。后来,李傕、郭汜、张济反悔,联合起来追击汉献帝,与杨奉、董承等人几翻交战。汉献帝一路逃亡,狼狈不堪,到达安邑,与李傕等人讲和。不久,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都。几年后,郭汜被部将伍习杀死。余部被李傕兼并。
郭汜曾与吕布单挑,其武力可能较高。《英雄记》:“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三国演义》中在 第十三回中有“李傕自为大司马,郭汜自为大将军”这么一句
将军是一种身份,类似欧洲的骑士,也可以勉强的说是五等爵位编外的低端爵位。将军是有卫队的,这一点可能比子爵还实惠些!卫队多了,就成部队了。
将军地位越高,权利越大,这个不是必然。但工资高意味着可以雇佣更多的士兵。可以招募更多的谋士,这个很重要!因为将军的下属的工资,都是将军发,不是国家负担!(唐朝好像例外)
大将军出一般的将军身份外还有个特别的身份,那就是准zf最高首脑。地位甚至高于丞相。权利有多大,要看皇帝是否授予。
大司马和太尉一样为最高武官的荣誉地位。在古代,有时候最高武官的品级并不高,比如宋朝最高武官只有区区5品。如果皇帝需要提升武官品级,就会给他们加太尉或大司马。大司马一般加给高级武官,太尉一般加给低级武官或作为纯粹荣誉称号。
不管几品,有了大司马衔都是超品!百官排队的时候可以在第一位。但是原来管扫厕所的,现在还管扫厕所,不会管扫厨房。
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和丞相同时存在,丞相掌实权,其他为荣誉身份。地位相同的排名,要看皇帝需要。
其实他们的官职应该一样的,都是自己自命的罢了。
郭汜 车骑将军
李傕 大司马、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大司马相当于丞相...
所以说 当然是李傕管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