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自己和周围人的作息习惯,一定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两类人:
第一类
一到晚上就犯困、觉得疲累,所以他们通常都睡得很早。他们也往往能倒头就睡,并且很快就进入熟睡状态。
早起对于他们来说毫无困难,而晚睡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困难。
对于他们来说「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他们一天中状态最好的时段。
第二类
一到晚上就精神抖擞。他们通常习惯很晚才入睡,且一般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睡着。另外,他们通常在临近清晨时分才真正进入最深度的睡眠。
早起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困难,而晚睡对于他们来说毫无困难。
他们喜欢赖床,需要早起的时候他们会很疲惫、睡眼惺忪。晚上(傍晚过后),往往是他们状态最好的时候。
心理学家们将第一类人称为「晨型人」(morningness),也被形象地称为「早起鸟」(lark)。
而第二类人则称为「夜型人」(eveningness),即俗称的「夜猫子」(owl)(Horne & Ostberg, 1976; Taillard, Philip,Chastang, & Bioulac, 2004)。
调查显示,成年人中,典型的晨型人约占总人口的 24.7%,典型的夜型人占 26.4%,而其余的近半数的人都处于两者之间,有些人更偏向于晨型,有些人则更偏向于夜型(Taillard,et al., 2004)。
不过,在中学生中这一比例差距要悬殊的多,典型的晨型人占 49.8%,而典型的夜型人占 5.6%(Horne & Ostberg, 1976)。
那么,除了作息上的不同,晨型人和夜型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晨型人 VS. 夜型人
晨型人更有责任心 vs.夜型人更喜欢刺激
Lipnevich 等人(2016)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人群的 44 项研究(N=16,647)进行回顾后发现,在「晨型人 - 夜型人问卷」(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 MEQ)中得分更高的人,即越接近于典型的晨型人,在大五人格的责任心与宜人性的得分也更高,相反夜型人则相对在责任心与宜人性都更低。
可以说,晨型人比夜型人更有责任心,也更容易被别人认为是「好相处」的人(get along)。另外,该研究还发现,夜型人的开放性与外向性水平也更高,而晨型人的情绪稳定性水平更高。
也就是说,夜猫子们更喜欢新鲜刺激,也相对更喜欢社交活动,但却更多是被认为不好相处的人,而早起鸟们则往往对外界的刺激更不敏感,更平和、淡定。
晨型人更擅长归纳总结 VS. 夜型人更擅长演绎发挥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常见的两种逻辑思维的方式。归纳,指的是人们通过对具体经验的总结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而演绎则指的是人们在抽象的概念的基础上,去理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交替运用归纳与演绎来使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
而在研究中,学者 Diaz-Morales 与 Aparicio(2003)发现,晨型人的思维方式更为具象,他们相信自身的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周围的新事物进行分析和理解;而夜型人的思维方式则更为抽象,他们可以根据他人的经验或是既有理论去理解周围的世界。夜型人的思维方式往往给人感觉更「不接地气」、更「形而上」。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晨型人更倾向于归纳,而夜型人则更擅长演绎。
晨型人更自律 VS. 夜型人更富有创造力
Diaz-Morales 与 Aparicio(2003)的研究还发现,晨型人与夜型人在处事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晨型人通常更具正义感,自控力也更强。不仅如此,他们也更尊重权威,善于团队合作。在社交场合中,他们往往表现得谈吐得体,举止适宜,也非常在意自己能否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总体上,晨型人的处事方式是更为保守的。
夜型人通常更有创造力,反对墨守成规。同时,他们追求独立,敢于冒险和接受挑战。此外,他们也不喜欢顺从别人,或是随波逐流。可以说,夜型人的处事方式是更为创新的。
晨型人学习成绩更好 VS. 夜型人智商更高
Preckel, Lipnevich, Schneider, &Roberts (2011) 在对 28 项涉及晨型人 - 夜型人与认知能力、智力及学习成绩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时发现,那些「夜型人」往往在短时记忆、认知能力(尤其是空间认知能力)上的表现得更好,智商也更高。但是,那些「晨型人」却拥有更优异的学习成绩。
乍一看,这个结论似乎让人难以理解。
不过,研究者 Lipnevich 在面对采访时提到,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的社会规范对于晨型人更有利,夜型人的作息则常常让他们遭遇诸多不便(as cited in, Baer, 2017)。
尤其是学校的学习多以白天的时间为主,这使得夜型人往往在上课时状态不佳,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如那些在白天状态更好的晨型人。
Baer(2017)认为,这一说法也呼应了美国儿科学会以及美国疾控中心的建议——初高中生的上课时间应该推迟到 8 点半或甚至更晚(Lewis, 2016)。
另外,学者们猜测,夜型人之所以有更强的认知能力与人类进化不无关系。夜间活动是一件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需要。而要想在远古时代进行夜间活动,就需要创造出人造光源。
因而,那些喜欢在夜间活动的人,很可能也就是最初发现「火」的人,他们可能在先天上就有智力的优势(Kanazawa & Perina, 2009)。
晨型人更不容易悲观 VS. 夜型人更多负面情绪
有研究发现,晨型人比夜型人更不悲观,前者在生活中也更少感到压力、抑郁或焦虑,而后者则更多地感受到负面情绪。
晨型人容易出现「饭困」(post-lunch dip)
在文章一开始,我们就提到晨型人在白天的状态更好,而夜型人的最佳状态则出现在夜晚。事实上,有研究发现,晨型人的最佳状态仅仅保持在上午而已,并非一整个白天。
Horne, Brass 与 Pettitt(2010)的研究发现,晨型人更容易出现「饭困」,即他们在午饭过后(12 点 -13 点之后)就会出现精力 / 注意力的断崖式下跌。
研究者让一群被试进行 MEQ 的测试,并请他们从早上 8 点到晚上 10 点间每一个小时进行一组为时 20 分钟的「看图找茬」测试,共计 15 组。
结果发现,随着下午的到来,晨型人的找茬的准确率逐渐下降并在午饭过后有大幅的下跌,而夜型人的准确率则是持续波动上升。所以早起的人需要午睡,夜猫子反而往往不需要。
夜型人更容易有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Kasof(2001)发现,夜型人比晨型人更容易在晚上有暴食的行为(bulimic behaviors)。这一方面可能因为夜型人在晚上更活跃,也会处在有更多人工光源的环境中(比如晨型人已经入梦,夜型人还在灯火通明的房间里工作或娱乐)。而这会让原本受自然光减少而抑制的人类行为又变得活跃起来,使人的自控力变差,让人不自觉地暴饮暴食。
另一方面,可能与瘦蛋白的分泌有关。正如我们在「夜食癖」的文章中提到的,同样分量的食物在晚上是很难刺激大脑分泌一种叫「瘦蛋白」的神经递质,告诉我们自己已经「吃饱了」。
在许多人眼中,「晨型人」不仅更符合社会规范中对于「健康生活作息」的要求,也似乎更有利于人们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成就(责任心、好相处、成绩好、不悲观)。
所以,晨型真的比夜型更好吗?
事实上,晨型与夜型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就像前文所介绍的那样,夜型人也有许多优点,他们更开放、独立创新、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挑战,而晨型人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
夜猫子 太阳什么的最讨厌了~o( ̄ε ̄*) 连续5天凌晨1点整在线 帮助到你请采纳
应用市场能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