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太尉、丞相、相国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官职,它们在职能和地位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1. 司马:古代官名,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到了西汉后期,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官职,成为新的司马。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2. 太尉:古代官名,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3. 丞相:古代官名,又称相国,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设丞相,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汉承相国制,改置丞相,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等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后改称相国,历代王朝多有设置。
4. 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称管仲为“相国”。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丞相改称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
总的来说,司马、太尉、丞相、相国都是古代中国的官职,它们在职能和地位上有所不同。
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大将军
太尉:文职干部,相当于想在的国防委员,国防部副部长或者部长
丞相和相国:都相当于想在的总理
汉武帝定制,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
职能:第一,管理国家军赋
第二,组织服役人员进行军事训练和演习
第三,负责执行军事法律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职能:
从理论上讲,太尉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与另外两公平级。但事实上,行政的领导靠丞相和御史大夫,军事事务的指挥则委派给级别较低的军官。九卿所负的职责有相当大的差异。太常的任务是掌管国家的宗教祭祀;他的下属有星象、占卜、音乐等方面的专家。其中的一个官署保存皇帝活动的记录,从它那里后来产生了国家负责修史的责任。太常还负责接收和考核担任官职的候选人。
丞相(也称宰相),是古代中国,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职能:
丞相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丞相具体职权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对于地方官的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地方上若有暴动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
相国等同于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