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实行重文轻武,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防止武人作乱,武人拥兵自重,,唐朝藩镇割据,宋朝开国君主也是以军事实力开国,所以宋朝统治者特别重视控制军队,特别防范军队中的权力制衡,分散。所以到宋朝时节度使基本形同虚设,加上抑武国策,军人地位低下,品级很低。用文人做地方长官,文人多不知兵,且在军中威信较低,将领多不屑文弱书生,看不上刀笔吏,还有宋朝又在州,县之上再设路一级行政单位作为地方最高行政级别,路分设帅司(经略安抚使),提点刑狱司,转运使,仓司四个部门,分掌军政,司法监察,财赋,边防,这些部门互不隶属,分别对州县实行监督,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些部门多由文人做地方长官,可以互相牵制,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对皇帝构成威胁。这些文人多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受忠君等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忠诚度比文化较低武将高,且武将多有英雄情怀,有权力就会有抱负,所以用文人更易控制。
古代有句俗话叫书生造反,三年不成。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造反成功的例子,你说赵家能不防范吗。
手段一,实行文官比武官大三级制度,4品武官之相当于7品文官;手段二,铁打营盘流水兵,不断移防,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第三就是军权在当地文官手里,武将只能受文官控制,第四最搞笑的是打仗的时候列阵和行军路线全要听上面的,在那休息,在哪列阵,列什么阵都要事先上面发文件,如果上面出了错,营盘现在是河流地段,那你军队就要在河里泡一晚上!违令者斩!控制到这个地步你说宋朝军队能不弱吗。
文官不易形成军阀割据啊,从文官的任免啊,考核啊,节制啊,儒家教育等方面文官远远易于武将的管理。这是借鉴五代十国军阀割据儿实行的措施。
如果武官的话不是重蹈唐朝藩镇割据的覆辙吗? 宋朝地方为州长官和通判 互相制衡 宋朝冗官就是这么来的 就是为了互相制约以达到权归中央
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
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