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姓于的生,也有死的,总得给个精确范围吧?
再说姓于的有多少,只有姓于的去调查,你不妨去
一、 姓氏起源
于氏来源有三:
1、 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儿子邘叔被
封在邘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
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
于姓正宗。
2、 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
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
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
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 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
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
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
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二、 迁徙分布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
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
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
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
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
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是以今河南
、山东、河北、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
新疆等十一个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
氏。
于姓源流与分布
于姓源出于姬姓。西周初,为了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周武王姬发的二儿子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称作邘叔,建立邘国。邘国的主要地域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和博爱县一带,北依太行山,南控虎牢关,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邘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15公里的西万镇邘邰村东,分东城、西城,曾出土有鼎、豆、简瓦、板瓦等陶器。邘叔的子孙以国为氏,姓邘;因古代邗、于同音通用,后来有的去邑为于氏。史称于姓正宗。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云:“于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氏。”后世于姓尊邘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于姓形成后,主要是在其祖根地一带发展繁衍,后因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连居,加之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于战国末年开始向外地播迁。其中,迁至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的一支,西汉时有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治狱多阴德,受到群众的好评。于公的儿子于定国,年轻时学法于父,父死后任狱吏,宣帝时任廷尉,为人廉恭,决狱审慎,有疑者皆从轻处理,被称为能够“决疑平法”,后为丞相,封西平侯。于定国之子于永,嗣父爵,官至御史大夫,并娶馆陶公主为妻。由于这一支于氏世代官宦,繁衍昌盛,所以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东海望族。东汉末有方士于吉,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人,传为《太平经》的作者。三国时有名将于禁,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初从济北相鲍信镇压黄巾起义军,后归曹操,官至虎威将军。此外,汉代还有匈奴人于军,封安陵侯,说明于氏有一支融入匈奴族。另外,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陵迁居代州,为万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恢复于姓;唐代淳于氏为避唐高宗永淳年号之讳,改姓于,亦称于氏。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是多居以今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新疆等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十六国时,于公的后代有一支随拓跋邻徙代(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融人鲜卑族,改为万纽于氏,后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自平城(今山西大同)移居河南洛阳,又恢复为于氏。北魏外部大官、新安公于栗碑有个儿子叫于洛拔,官至侍中、尚书令。于洛拔有6个儿子:烈、敦、果、劲、洎、天恩。于天恩任内行长、辽西太守,其子于仁,为太中大夫。于仁之子于子安为高平郡都将,生于子提,任陇西郡守,封建平郡公。于子提之子于谨,从西魏孝武帝人关,遂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在北周做官,任太师,封燕文公,有9子:实、翼、义、智、绍、弼、简、礼、广,后又分出许多支脉。
唐代,于氏有3人官至宰相。于志宁,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贞观三年(629年)任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曾多次劝谏太子承乾,几被太子派人刺死,永徽二年(651年)升尚书左仆射,参与编撰各种律令、礼典,并与李�主持修定《本草》并图;于�,河南洛阳人,德宗时任潮州刺史,疏通南朝所开的西湖,溉田三千顷,贞元十四年(798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宪宗时削除藩镇势力,他人朝任宰相,后因罪贬职;于琮,系于志宁的裔孙,娶广德公主为妻,僖宗时累官尚书右仆射。唐代还有诗人于渍,咸通进士,终泗州判官,不满当日拘守声律和轻浮艳丽的诗风,曾作古风30篇以矫时弊,号为“逸诗”。唐代以前有复姓淳于氏,因“淳”与“纯”同音,唐朝元和初年为避唐宪宗李纯的名讳,省文为于氏,从而为于姓扩充了人口。于姓的郡望为:河南、东海。
五代时有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于德辰,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4朝,官至工部尚书。北宋有水利家于湾,大观中为江阴丞,曾于黄田、蔡泾等处置上下闸,抉淤去壅,又西导申、利二港,造福于民。明代最著名的于姓人物是于谦。他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在任监察御史及河南、山西抚巡时,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西部蒙古)首领也先侵扰大同,英宗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此次事变后,于谦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曾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然后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加强训练。明英宗被释放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以“谋逆罪”被杀,一百多年后的万历年间平反,谥忠肃。明代还有文学家于慎行,东阿(今属山东)人,隆庆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能诗文,有集。清代有汉军镶红旗人于成龙,累官知府、直隶巡抚、河道总督,曾主持运河通州峄县段、黄河荥泽砀山段河堤加固工程及浑河排浚工程;江苏金坛人于敏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近现代,于氏名人有于右任、于毅夫、于省吾、于非暗、于赓虞、于立群等。于右任祖籍陕西泾阳,生于三原,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审议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善草书,亦擅长诗词。于毅夫,黑龙江肇东人,建国后历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等职。于省吾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于非暗是画家。于赓虞是诗人。于立群是书法家、郭沫若夫人。
现客家于姓,其迁居赣闽粤多在明清以后,居住分散。其一部分是历代自中原随他南迁宗族溯赣江而入赣南的,二是由其他处徙居客家地区的。于姓也是客家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于姓为第28大姓,占汉族人口的0.62%。同时,在蒙古、满、达斡尔、鄂伦春、土家、回、锡伯、朝鲜等民族中亦有于姓。
于姓分布很广,以山东最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25%。其次是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这6省于姓居民约占全国于姓人口的67%。此外,还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广西等省、区的一些地方,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区。居住在祖根地河南的于姓族人,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个县、市,以通许县的于姓人口较多,集中于该县东半部的70多个村庄。沁阳市共有14个乡镇329个行政村,于姓人居住在8个乡镇的17个行政村,在全市326个姓氏中排名第112位。与沁阳市毗邻的济源市,1990年总人口为57.41万,共有姓氏618个,其中,于姓被排在第47位,有2693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47%。据《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记载,“星华近三百个姓氏”中有于姓,说明于姓人还有走出国门、移居海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