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力: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
□ 刘保全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品中生活——记者——作品——读者的关系概括成一个如此完整?准确的公式?确实,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不能感染人的新闻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追求感染力,是一个记者的天职,也是毕其一生的奋斗目标?”
感染力从何而来?
——感染力来自文中的真情?这篇消息报道的是“在长沙湘雅医院,当白血病患者彭敦辉送走病友欧阳志成回到病房后,看到了欧阳志成留给他的3.5万元现金和两封信?读罢,捧着救命钱,彭敦辉顿时泪雨滂沱”?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本文是不会有如此大的感染力的?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精辟之言:“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现在我们有些年轻记者在写稿时,不大注意运用情感这个作料?实践证明,如果运用得当,新闻人物就显得有血有肉?
一提起人情味,有人就误解为“儿女情长”?在此,我想引用鲁迅的一首诗,是表达他对儿子海婴的深厚情感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诗的题目是《答客诮》,诮,就是讽刺?鲁迅的儿子当时不满三岁,活泼好动,不像那时一般的孩子呆头呆脑,于是有人攻击鲁迅,说他溺爱孩子,鲁迅便写了此诗?大意是,兴风狂啸的老虎,尚且时时回顾小虎崽子(於菟,即小老虎的别称),何况是我呢?如果对于新闻中需要“情感”还有什么误解,不妨以鲁迅的话为座右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情不是形式,而是内容”?这些已被大量的新闻实践者所证明,确是经验之谈?
——感染力来自语言的平实?质朴?在报社的编辑部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记者从第一线采访归来,在向部主任或总编辑汇报情况时,往往讲得有声有色,眉飞色舞,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但是一写成文章,又变为干巴?枯燥?苍白的另一番面目,令人味同嚼蜡,不堪卒读,原因何在?他们违背了“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用浅显的话,讲出深刻的道理”这样一条写作规律?这篇获奖作品的成功,就在于作者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通过两个病友之间的交谈及留下“3.5万元救命钱”的感人事实和一个病人写给另外一个病友的信的叙述,阐发了一种人间的真情?大“爱”,正如文中写的:
我们虽同样有着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虽同样配上了型且在同胞中找到了可供移植的供者,虽同样都为昂贵的移植手术费用而绞尽脑汁,但你还有一个才出生几个月的活泼可爱的小孩,还有一大笔债务等着你去偿还……
你必须坚强地活着,为了自己,更为了别人:父母?兄弟?朋友?爱人?孩子……
…………
或许这点钱可以作为我父母的一笔养老金,给他们颐养天年;或许这点钱可以给我兄弟改造那破旧低矮的木房;或许这点钱可以让我在生命的尽头得到尽情的享受……但我思索了很久之后都放弃了?
我宁愿把遗憾与痛苦留给自己,把希望与机会留给你,我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你能用铁的事实去证明:白血病并不等于死亡!白血病并非不治之症!
人间因有情而斑斓,世界因有情而多彩,人生因有情而丰富,社会因有情而和谐?消息中真情的叙述,一个大“爱”的重大主题,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人心浮躁?金钱至上?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无疑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教育意义?
因而,新闻语言的大众化?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力求让五光十色的生活素材以平实?质朴的笔触去负载丰富的信息和情理,让识字不多的人能看懂,让不识字的人能听懂,方便受众理解和接受,应是新闻写作的最终追求?这篇作品,在对两个白血病患者之间真情关爱的整个叙述过程中,并没有使用什么高级形容词,也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比喻,更没有刻意去生造什么词句,但读来让人感到情真?意切?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