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半现象”由来已久,在去年两 会也是一个热点话题。根据规定,小学、初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这就意味着小学生最早将于下午3点半放学。应该说这一规定本身是为了学生减负而来,世事弄人,到了最后不仅学生没有真正减负,家长更是大大“增负”。
类似这种减负不成反增负的现象,在教育领域还少吗?日前,多地教育部门发文,在中小学实施早上推迟上学。现在推迟早上上学时间,能够实现真正给孩子减负,让孩子睡一个“饱觉”吗?善意值得珍惜,答案却不乐观。上学太早与放学太早的问题,难道是孤立存在的?从时间上讲,从早上到晚上,从上学到放学,当前教育的问题是全日制的,解决“三点半问题”当然要有全日制思维。
所谓全日制思维,就是致力于从上学到放学、从校内到校外的全流程链条,真正在认识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减负的要求,不能把给孩子减负的善意飘在空中,甚至演变成孩子和家长“增负”。就目前来看,要达到给学生和家长减负的目的,必须让政府与学校承担起应有责任,甚至是主动“增负”。
据了解,目前已有25个省份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些办法的共同特点就在于,发挥政府作用,强调学校担当。换句话说,是以给政府和学校“增负”实现给家长和学生减负。这与探索依靠社会力量解决“三点半放学”问题并不矛盾。有政府和学校力量打底,社会力量能够发挥更好作用。无论是治理校外培训班还是治理校外托管班,都体现了这一点。
做任何工作,都要善于处理好总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大与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问题。“三点半现象”并非孤发,解决“三点半问题”当有全日制思维,也就是要有系统化思维。就当前来看,把视角向内与把视角向外并不矛盾,强调政府学校责任担当与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并不矛盾。事实也早就告诉我们,有时政府和学校“增负”,恰恰是家长和学生减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