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审计人员未发现而作出的不恰当审计结论;二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对其发表不恰当的意见和评价,或是对被审计单位做出错误的处理处罚决定。这些都可能致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形象受损。
一、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
一审计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产生的审计风险。虽然《审计法》的修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颁布以及《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较大程度上完善了法律制度,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经济事项,由于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不依赖于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这就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
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发的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几乎囊括了与政府经济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知识,又要熟悉其他相关知识,了解政策法规,同时对制作审计报告中公文写作水平、责任判断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而审计人员作为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的制约,从而有可能引发对问题分析不透、判断失误等问题,由此引发审计风险。
三被审计单位带来的审计风险。随着现代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级不断发生变化,国有控股企业规模以不同形式存在,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复杂化,这就使得审计内容更加广泛,增加了审计风险。此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失真,如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虚假失真、会计资料不完整等也能带来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等也会使得审计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加大。
二、如何有效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
一完善审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从源头防范审计风险。在切实贯彻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与之相关的财经法规融会贯通,以审计法为基础,针对不同领域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工作具体实施办法,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部门一方面要吸收复合型人才,扩充审计队伍,同时更要注重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从政治上防范审计风险;对国家、地区新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进行认真研读,组织讨论,提升宏观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多媒体网络、远程教育、案例教学和模拟审计实验等方式经常性的组织业务培训,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三规范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审计监督活动是一套完整的程序,从确定项目计划,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正式审计报告等环节,都要严格履行审计程序,不得忽略和违反程序。同时也要做好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预测审计潜在风险,防范审计风险。
四选择恰当审计方法,减小审计误差。由于审计方法采用不当给审计造成的风险,在全部审计风险中占绝对比例。因此对于审计方法的选用,是克服风险的关键性步骤。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而言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削弱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及被审问题选择相适应的方法。
五客观公正进行审计评价,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客观评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既不高估内部控制也不低估内部控制;客观评价审计证据,实事求是,对审计取证做到真实、可靠,特别是对重点问题和重要程序进行认真复核,确保准确无误;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结果,审计工作由于受审计范围、审计时间、审计资料、审计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账内账外的问题都查得一清二楚,因此对审计结果的评价要注意保持客观谨慎,不凭工作经验和领导意图来做出结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