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腾峡的地质情况

2025-03-28 14:16: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地层
下石炭统(距今2-7亿年以前)
自上而下可分为:
测水组。灰—浅灰色中厚—薄层石英细岩、含砾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页岩夹薄煤层、煤线,产植物化石,厚度472米。
石磴子组。上部以浅灰—灰色厚层灰岩为主,夹部分白云质砂岩及白云岩;下部以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为主,产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厚度701米。
孟公坳组。灰黑—深灰色薄层条带状灰岩间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顶部常出现硅质条带,厚度大于285米。
二、岩石
动力变质岩
区境内早期(加里东期及稍后,铷—锶法等时线测定时间发生在5~6亿年)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出现以褶皱为主的顺层形变及碎裂变质带,发生钠长石化和褪变作用,形成的动力变质岩岩性组合主要为各种压碎岩、角砾岩,并有不同程度的糜棱岩化。中、晚期(燕山早期,钾、氩法、铷—锶法等时线测定时间分别发生在1.78亿年及1.7亿年),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东—北西、北北东—北东等方向动力变质带,形成的动力变质岩岩性组合有:压碎岩、糜棱岩、千糜岩,并有多金属矿化伴生。
三、构造
新华夏系构造
该构造体系为晚期新华夏系仁化—英德—三水断裂构造带,发育于仁化、韶关、清远、三水一线,沿北江主流线分布,其中南段—龙塘断裂在区境内,走向北北东到北东,长约27公里,倾向东南,控制了三水红盆北西边界,又断切了燕山三期花岗岩、上三迭和第三系形成压碎糜棱岩化、硅化角砾岩带,最宽达50米。第三系及花岗岩受挤压重结晶,拱曲构造发育,轴向与断裂一致。其主要活动在燕山晚期及第三纪之后。
四、地壳演变
远在6亿年以前,区内地壳运动趋于较稳定阶段,火山喷发、岩浆入侵亦趋减少。在变质作用下,岩石受轻度变质,形成片岩、千枚岩类,此时地理环境逐渐过渡到古生代。
加里东早期,寒武纪早、中、晚期,海水广泛入侵,北部和南部继续保持稳定,在凤帽山东西狭长地带,地壳下沉,接受海侵,沉积了以碎屑岩为主的寒武系中统八村群地层。在加里东中期、晚期时,发生强烈的地壳变动,区内地壳继续上长,普遍未接受沉积,造成奥陶系、志留系地层缺失。到志留纪末,由于加里东运动,导致海陆分布发生巨大变化,至海西早期,境内外陆地面积相对缩小,凤帽山寒武系沉积物上升为山系,北部和南部广大地带则相对稳定,沉积了以陆相堆积物为主、湖泊相沉积为次的泥盆系砂页岩地层。
石炭纪早期,区境发生二次明显的海侵、海退回旋,形成浅海相 —滨海相—浅海相—湖泊相沉积。海西石炭纪初,海水开始入侵,沉积了浅海相早石炭系孟公坳组石灰岩、白云岩地层。早石炭纪中期沉积区域上长,其边缘地接受滨海相为主的页岩、炭质页岩、泥灰岩沉积物,接着发生海侵,沉积了浅海相中厚层石磴子组灰岩、白云质灰岩。以后,海水逐渐向东北退出,石磴子组灰岩逐渐变薄,并逐渐为陆相地层所代替,形成内陆湖泊相的测水煤系碎屑岩地层。
海西中期末,地壳发生变动,区境地壳抬升为陆地,并形成山系,致使在石炭纪中、晚期及二迭纪、三迭纪早期未接受沉积,故缺失晚石炭系、早二迭系、早、中三迭系数地层。
侏罗纪初(距今约1·8亿年前),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区境以大陆为主,仅在高桥北部和源潭西部,内陆湖盆地发育,沉积了下侏罗统砂页岩含煤地层。此后,发生了强烈的燕山造山运动,燕山期花岗岩大面积入侵,形成北部大小不等的岩体。侏罗纪中、晚世,区境地壳仍处在大陆环境,陆相沉积不发育,地层缺失。
至晚白垩世,区境内潮湿富氧,陆相沉积略为发育,形成上白垩统的紫红色泥岩,泥质砂岩及砂砾岩(主要分布于清城、小市、横荷、石角等地)。
新生代初(距今约2700万年前),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石角一带形成南北向陆相盆地(为广花盆地北端),小面积沉积了由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砾砂岩级组成的下第三系地层。
进入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前),地壳趋于稳定,区内河流沟谷发育,在近代河段两旁,形成一系列河流冲积、河漫滩堆积、湖盆地堆积等第四系堆积物。在区境东北部石灰岩分布地区,形成溶蚀地貌,并有第四纪洞穴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