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演变

2024-11-28 15:40: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禅让制
传说中的部落组织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在封建王朝的更替中,大臣、武将以武力强迫皇帝退位的做法也被美化为“禅让”.
2.世袭制
公元前21世纪,启以禹子的身份登上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基本认识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色彩,体现了社会的重大进步.秦统一后,王位世袭的制度演化为系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新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在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从此,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
(3)西汉时巩固
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采取了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刺史制度、盐铁官营等措施,使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
从此,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确的统治思想;皇帝对各级管理的监察也逐步制度化.
(4)隋唐时完善
隋唐时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前者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做法也为后代所效法;后者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
(5)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极大败坏了学风;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
从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
(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洲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清朝后期的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1912年3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9)规律
一定的政治制度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导致该制度遭到黄宗羲等人的批判,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促使该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皇权专制一直没有大的起伏,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两方面.中央集权容易产生军权与相权的矛盾,地方行政容易造成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大体说来,北宋以前主要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明清时期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军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大体说来,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1)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3)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从历史发展来看,唐朝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使得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明清时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说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三、选官制度
选拔官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则和方式.
1.奴隶社会选官制度
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商鞅变法时废除了这一特权.
2.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1)察举制:汉朝时创设自下(地方官员推荐)而上(皇帝任命)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的主要依据是才学和品德.
(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开始形成的由中正官发现和推荐人才再由皇帝任命为官的制度.中正官推举人才的依据是门第,该制度促使士族制度形成,造成士族地主长期把持政权.
(3)科举制: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4)规律:第一,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第二,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第三,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明显.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
西周时实行的政治统治形式,即周王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将望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拱卫王室.结果巩固并扩大了周王朝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但分封制的存在,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后来随着各地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分封制瓦解.
2.郡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将全国划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区.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中央管理地方.郡县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重要的地方制度.
3.行省制
元朝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从此,“省”成为地方行政区名称.省的划分为以后所沿用,清朝前期,全国划分为18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4.土司制度
元朝时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制度,即设立宣慰司等机关,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司长官,可以世袭但必须忠于朝廷.明清时期经过改土归流,逐渐废除了土司制度.
5.规律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衔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五、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1.辽的蕃汉分治制度
在契丹族、汉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制和方式管理,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2.金的猛安谋克制度
将女真族划分为许多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
3.建州女真的八旗制度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其编制按军事组织形式,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4.认识
除元朝、清朝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封建王朝之外,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大都带有自身民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建设.其中,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是基于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而实施的;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是女真族先后设立的兵农合一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