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拥有共情的能力

2025-04-16 08:40:2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共情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幼儿成长过程中,心智不成熟,其原始心理状态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教师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关注幼儿知识的增长,更要关注幼儿心智的发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以达到培养孩子共情能力,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目的。
所以,共情对于幼儿教师的意义,不仅是教学方面的帮助,更是对教师个人成长的帮助,对幼儿身心发育的关怀。
共情不同于同情,移情。同情是站在局外,甚至是以高一等的姿态对当局人的“施舍”。移情则是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受访者身上,或厌恶或热爱,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然而两者与共情都有本质的区别。共情需要个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进而体验到对方正在体验的情感。不仅体验,还需进一步的表达。“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结合”@周瑶,认知能力指认知过程中体现的能力,目的是达到体验的效果,情感能力则指理解,接受,表达等能力。所以,在体验到对方的情感之后,还需要理解对方所体验的情景,理解产生的情感,对自己此刻的感受进行正确表达,使对方了解到自己的感情,并对对方产生影响。
我们会产生另一个疑问,那就是,共情与安慰,劝告有什么区别。关于安慰,我们在使用这一语言技巧时,一般情况为希望被安慰者脱离目前纠结的情感状况,语言方式一般柔和,多从感性角度以情动人。劝告则是理性分析目前状况,要求客观以理服人。如果以这两种方式表达,语言应该是如下两种:“别难过了,你是勇敢的孩子。”;“自己不注意摔倒了,有什么可难过的。”而通过共情进行的表达则是另一种情形,例如“摔倒了应该很疼吧,先做个勇敢的孩子站起来,我们看看有没有哪里受伤,难过就哭出来,不要忍着!”
共情的表达过程是整个共情的最终体现,所以表达方式的改进也是重要的一环。艾根(Egan)将共情的表达概括为两种水平,即原级共情(primyarempathy)和高级精湛的共情。原级共情又称初级水平的共情,包括释意及情感反应等参与技术。而高级精湛的共情又称高级准确的共情,它不仅包括释意及情感反应这些参与技术,还要加上教师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心理学角度,卡可夫和皮尔斯还建构了一个区分调查表,用来确定咨询者共情反应的五个等级。其中水平3是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反应,相当于Egan的初级共情的概念;水平4相当于附加共情或高级共情;水平5代表着促进性的行动。具体如下:水平1一一没有理解,没有指导。咨询者的反应仅是一个问题或否认、安慰及建议。水平2—没有理解,有些指导。咨询者的反应是只注重信息内容,而忽略了情感。水平3—理解存在,没有指导。咨询者对内容,同时也对意义或情感都做出了反应。水平4—既有理解,又有指导。咨询者对求助者做出了情感反应,并指出对方的不足。水平5—理解、指导和行动都有。咨询者对水平4的内容均做出了反应,并提供了行动措施。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自己的表达方式,了解到自己属于哪个水平,对自己的共情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
我在上文举的例子可能有些“简陋”,根据这个区分调查表,我的表达做到了理解,指导,行动,但是措辞可能再需要进行润色和修正。
共情能力的提高是对教师个人和幼儿成长有重要意义的。具体内容在查阅资料后我发现,共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严肃僵化死板的。然而这样的师生关系或许会对幼儿发展不利,幼儿在平时的学习中处于一种恐惧压抑的状态,和老师的关系疏远恶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通过共情表达,幼师对孩子表现出的理解和关怀可能会紧紧抓住孩子的内心。孩子发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爱和关怀会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同样的,孩子会反过来爱老师,师生关系得以改善。接着教学效果就会有提升。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中,学生爱人的能力就会提升,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的共情能力。说句题外话,感同身受不再是只能说出口或者写在纸上的漂亮话,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天下大同可能不再是梦想。
在操作层面,如何实现共情。第一,体验对方情感,第二,理解对方意图,第三,向对方表达自己,影响对方,取得对方的反馈。
那么,共情能力究竟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有所提高。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共情能力分为两种,天生拥有的,后天训练得来的。训练首先要培养共情的感觉,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摆脱自我中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行换位思考。幼师要尽力培养自身对学生需要和情感的敏感度,学会倾听学生的表达,并真诚地做出表达。其次我们要学会表达情感,上文已经提到关于某某人的五等级表达理论,通过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语言,以达到完美表达的效果。但是有一点可能需要注意。即使我们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情景进行体验,也会由于各种客观主观原因导致理解出现偏差。然后在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文字符号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美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前阶段完全完美实现,对方在接收语言符号时,也有极大可能理解出现偏差,不能体会到我们的“感同身受”。所以,即使达到了最高的表达等级,也有可能出现对方不能被你的语言影响的情况。由于共情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而行程有效教育,所以使学生能感受到共情就是最后需要训练的一步。语言符号也许会出现偏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进行补充,以期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完成最终目的。
共情不是利用学生感情的方法。我在搜索资料的时候看到“共情是和谐的种子”。我的感受是没有相互理解就不会有和谐,只有处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存在有效的沟通。从我们传播学的角度,有效沟通有以下几个条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情奇妙在,它只有达到尊重和理解,才能通过表达影响对象,达到有效沟通。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共情不仅不是利用情感,恰是真情的流露。而打动人的就是“真情”,如此,方能使传播更加有效,教育也更加有效。

回答2:

任何的老师,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时时刻刻和学生深入交流。

所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沟通技巧对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01 为什么有些老师觉得沟通费劲?

这是因为他们的沟通是单向沟通,并没有共情对方。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

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

亚瑟·乔拉米卡利,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

在其弟弟自杀后,乔拉米卡利几近崩溃,并沉痛反思:弟弟在最绝望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被敲醒头脑,是生活建议,还是怀抱和理解?

带着痛苦与疑问,乔拉米卡利投入对共情的力量的研究之中,并成为全球共情研究权威第1人。

乔拉米卡利在研究中发现: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恐惧,学会相互之间如何重新建立连接。

其实,做教师就和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一样,看再多技巧书,报再多培训,答题的时候生硬套模板也只能得个基础分。

但是,一旦你开始理解共情学生的时候,一旦你学会“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的时候,你才能在与学生沟通这道大题上得到一个好的分数。

和学生搞好关系很难,但做一个让学生失望的老师,有时候只需要一件小事。

如果这些小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地化解,师生关系就会渐渐趋于紧张,以致凝结在师生关系上的那层冰会越来越厚,到了那个地步师生之间再想建立信任的连接就非常困难了。

02 共情,让师生之间的信任更坚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真理和信任在学校里占居统治地位。要让在学校里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结出果实,而不是一朵空花。”

刚刚走进幼儿园的孩子,在学校过的愉快的一天。放学后被妈妈领回家的路上,常常发生有这样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们老师今天给我们讲了好多故事,还教我们画小松鼠,我特别喜欢她。

母亲:那宝贝要听老师话,有人欺负你要跟老师说呀。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可以无条件信任的人,同样,老师,也应该是代表着权威、真理,可以无条件信任的人,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就是失去了对真理的信任。

当孩子不再信任老师的时候,他们开始撒谎、开始叛逆、开始恐惧......

于是,叛逆的孩子们开始挑战老师和学校的权威,试图用武力建立自己的规则,而恐惧面对老师的孩子极大可能会成为被武力镇压的人。

校园暴力,由此而来,这是教师的缺位与失责。

亚瑟·乔拉米卡利说过:“情感上的被理解绝对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

泡在共情中的所有难解之结都会溶解。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师生之间的沟通壁垒,理解彼此的内心和灵魂,学会相互之间如何重新建立信任的连接。

03 共情式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

做教师,要粗中有细。有时候倾听学生心声要比真情实感的“为你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小欢喜》中李萌老师,外号“李铁棍”。三句话两句不离高考,事事向成绩看齐,着实是一个既严厉,又刻薄的班主任形象。但同时她也代表者大多数认真负责对教育工作充满激情的教师:

每天要比学生更早一步来到学校

每个学生的成绩优势与短板熟记于心

加油打气后又担忧学生骄傲自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