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宗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024-11-29 19:48: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确定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三公九卿分管国家事务。
汉武帝建立中朝。为削减丞相权力,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也称为“内朝”。依靠内朝,削弱相权。并设立刺史和司隶管辖地方,保证中央命令实行。
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称为丞相,进一步分解丞相权力
宋太祖在权、兵、钱、法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职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副职叫“参加政事”。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这样相权缩小了,标志皇权进一步提高。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县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设通判,名为副职,实为互相牵制。

共同点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促进专制主义的发展

回答2:

秦始皇作为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的君主,他为中国之后长达2000年的封建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可以说他是中国2000年封建史的先驱者,引导者!但是由于他是第一个敢于改革现有制度与思想的帝王,所以有许多制度并不是那么的完美,三公九卿制度是沿用了周朝的制度,导致了公卿大夫们权力过于庞大,甚至凌驾与律法之上(要知道,秦国可是真正的严刑峻法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始皇帝死后,赵高与李斯能合谋篡权,矫诏杀害蒙恬,扶苏的原因!
汉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是秦朝制度的改良,不过由于是反秦而立,所以一些国策上就不得不遵循旧例,例如分封制和早期的三公九卿制度!但是汉武帝即位以后,深受外戚与诸侯掣肘,深感焦虑,他急需集中权力与国力与匈奴作战,所以有了儒家的崛起,因为儒家讲究忠君,仁孝,讲究有为而治,尤其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神话了皇帝,承认了皇权的神圣与正统,所以汉武帝选择了儒家,但是汉朝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废除宰相制度,宰相依然有着很大的权力!虽然如此,汉朝却把原来的一个宰相一分为二,分化了宰相的权力,而且在帝王心术的驾驭下,两个宰相多半是政敌或是不和的!
到唐朝时,则更加系统与细化的分化了宰相的权力,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宰相改称丞相,但是这就造成了容易让大臣结党的现象,因此有唐一朝,党争不断,宫变频繁,而且朝令夕改的现象频频不绝!
及至宋朝,太祖杯酒释兵权,将掌控军队的权力收于帝王手中,实行军政分离,内外分治的国策,缘由就不说了,与本题无关!这就将权臣篡权,篡位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在内,宋太祖实行了初步的“内阁”制度,将政事交与宰相与副相处理,正规称呼也不叫宰相或丞相,而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参知政事”而且人数是不定的,人员也是随时可以更换的!由于终宋一代都对军队控制的极其严格,所以基本杜绝了内外勾结谋朝篡位的可能性,但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压制武将发展,用文官指挥武官,以外行干涉内行,所以造成了宋朝文恬武嬉的情况,最终亡国!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强化君权,巩固皇权,分化相权,掌控军权,杜绝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