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熟悉《隆中对》的人都知道,诸葛亮的战略规划第一步是“跨有荆、益”,然后才有机会逐渐进取天下。可惜后来的局势发展超出了诸葛亮和刘备的预料,刘备即便是全盛时期,也仅仅占据荆州5个郡,最重要的南郡还是找东吴借的。这位刘备未能恢复汉室埋下了伏笔。
在许多人为此扼腕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将这一责任归结于刘备优柔寡断之上。之所以有人这么认为,其原因还是在于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计。这一计看起来非常高明,可是却被刘备无情否决。刘备也因此错过了全据荆州的唯一机会,为后世诟病。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刘备在脱离袁绍没多久,就投奔了刘表。刘表对于刘备是既防备,又利用。于是,刘备被刘表安排在新野,放在抗曹第一线。后来由于刘备招兵买马,刘表担心不好控制,于是将刘备调回离刘表更近的樊城。这一段经历,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在刘表的干预下,刘备有志难伸,眼看着功业难立,不禁伤感。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中记载,刘备在伤感中竟然言语失当,险些遭来刘表更大的猜忌:“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不过,刘备终究是一代枭雄,刘表虽然将刘备困住,但刘备并不愿意坐以待毙。建安十二年,刘备请出了名士诸葛亮,并且通过诸葛亮在荆州集团的特殊身份,成功联合了公子刘琦,刘备的实力得到了壮大。如果没有曹操的南征,给刘备足够的时间,相信刘备也能逐渐吞掉荆州。
只可惜,曹操没有给刘备机会。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北边基本稳定后,率大军南征。而刘表突然病逝,次子刘琮在蔡瑁、蒯越等人的蛊惑下,投降了曹操。刘琮的投降,令刘备猝不及防,险些带来灭顶之灾。《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在曹操突然杀到的情况下,刘备当机立断,放弃樊城逃遁而去。
正是此时,诸葛亮在初出茅庐后,献出了人生中第一次险计。《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于是,刘备放弃了夺取荆州的时机,而选择继续逃亡。许多人以此责备刘备,认为刘备放不下仁义的虚名,导致坐失良机,将荆州拱手让给曹操,给自己以后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这种观点,有两个问题。第一,此时进攻襄阳,是否能拿下是个未知数。而且,即便拿下襄阳,也未必能抵抗得了曹操的大军。从荆州豪强的表现来看,他们显然更愿意归顺曹操。因此,此时如果刘备真的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提前和曹操决战,相信过不了多久,刘备连突围都成问题。
第二,刘备的仁义是虚名。这种观点,有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刘备在乱世中,逐渐崭露头角,依靠的绝不是兴复汉室的旗号,更不是刘皇叔的虚位。刘备所到之处,人心归顺,这并不是因为刘备虚伪,而是因为刘备是真仁义。《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刘备是战场的老江湖了,不可能不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正是因为刘备此举,才导致后面被曹操追上大败。长坂坡之败,刘备本人都差点丧命,这难道是虚伪吗?
因此,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计策,并不是因为刘备放不下虚名,而是进行认真判断的必然结果。第一,刘备是真的仁义,对刘琮下手确实不够仁义,自己经营多年的招牌难免砸掉。第二,此计过于危险,成功的概率太低,刘备犯不着冒这么大的险。不得不说,毕竟常年混迹于江湖,刘备对于局势的判断还是强过了初出茅庐的诸葛亮。
因为刘备的军事能力使他不能率荆州之众北伐且刘备在蜀汉的地位决定他必须在益州。
因为刘备认真考虑后发现此计策不可行,成功率太低,他不必冒这么大的险,他混江湖多年,对当下的形势的了解胜过刘备。
因为诸葛亮的第一条计策是要刘备趁机夺取荆州,但是刘备比较仁义,不愿意去夺取刘表的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