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出自宋代释惟白的《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
译文:看见的时候,看见也是没有看见,看见了还能没有了,看见的不是全部。落花随着水流走,流水却没有恋着落花。
赏析:引申成语“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比喻男女双方的爱情波折,一方情意深长,另一方却并无此意。在男女婚恋问题上,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与单相思,一厢情愿有相同之处。
扩展资料:
背景
南宋初年禅宗士珪禅师在温州雁荡一带宣讲佛法,一天说到了用心参禅的重要性。凡人看世界,只会用眼,然而,通过眼睛得到的信息是局部的,而体悟佛性需要用整个的心灵去感悟,这种体悟就不是用眼睛所能看到的,这种体悟是心灵的感应和接纳。
如果把人的“眼见”等间接功能比喻为落花,将人的真心权且比喻为“水”,这种“水”是随缘而流动的水,不是死水。用“眼见”去体察人的真心,这就好比是“落花有意随流水”一样,所以一般情况下,难以体察到这种整体性特征,这就好比“流水无情恋落花”一样。
这句诗出自明代冯梦龙的 《喻世明言· 第十三卷 张道陵七试赵升 》。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渐渐演绎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luò huā yǒu yì,liú shuǐ wú qíng】用来形容一方有意一方无意,多用于形容恋爱中的“单相思”或“暗恋”现象。
《喻世明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最初版本名为《古今小说》,全称《全像古今小说》。后重印改名为《喻世明言》,以与“三言”其他作品书名相配。全书40卷,每卷1篇,共计40篇。它和《通言》、《恒言》一样,为宋元明话本小说。
作者简介:
冯梦龙 (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喻世明言》创作背景:
《喻世明言》在“三言”之中最早出,《警世通言》刊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醒世恒言》刊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喻世明言》应是在1620年(明泰昌年间)至1624年(天启四年)前(一说出于1621年左右)。三部选集虽非同时刻成,但是它们的创作、编印,是一个有计划的工作。传本《古今小说》扉页上有书铺天许斋的三行题识,中云:“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先以三之一为初刻云。”而本书目录之前,也题“古今小说一刻”。这不只说明继这部“初刻”或“一刻”之后必将有二刻和三刻继续问世,而且也使读者明白了,“古今小说”四字本来是编者给自己编纂的几个通俗小说选集所拟定的一个总名。但是,当《古今小说一刻》增补再版的时候,书名却改成了《喻世明言》;而等到二刻、三刻正式出书时,它们也各各有了自己的名称:《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这样,《古今小说》对于后来的读者,也就无异于《喻世明言》的一个异名了。从“三言”所以分别名之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字面寓意更不难看出冯梦龙的纂辑遴选工作是有严格标准的,其于社会的效益目的也是十分明确的。
此外,在《喻世明言.绪言》一文中,纂辑者表示:这部书是“广求先代奇迹及闾里新闻”而来,经过长年累月的收集整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书中所选、所编撰的内容,大抵都是精挑细选,以达到有助社会,引人向善等的效果,并不是随随便便摘录。经过这样的努力,才终于有了这个四十篇的选集,刊行问世。
《喻世明言》的点评鉴赏:
《喻世明言》四十篇,描写爱情、婚姻主题的作品占突出地位。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有的反映城市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歌颂朋友间忠诚的友情。另像《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等作品,反映了明代商业社会发达情况及中小商人的精神面貌。亦有不少作品存有封建说教和因果报应的消极思想。是明代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选集之一,亦是后人研究话本小说的重要参考资料。
语出:《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上堂: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释义:原指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的残春景象,为佛家禅林用语。现多指一厢情愿的恋爱。后面的那句是有人引用罢了,没区别。
妾身似落花,君心如流水。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鹂儿枝上扰妾梦,不得随水任西东。
柔肠百转绕损折,流水东去不复回.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辛弃疾的《青春》。以下是该诗的全文:
落花有意随流水,
流水无心恋落花。
落花随水不回,
流水却已沧海老。
这首诗以落花与流水的比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青春易逝的感慨。诗中描绘了落花随着水流向前流去,而水流却并不理会或留恋落花。落花虽然有着自己的期望和意图,但随水而去后便无法回头。而流水虽然触摸到了落花,却没有情感的牵绊,不会因为落花而留恋或停留,继续奔流向前。最后两句“落花随水不回,流水却已沧海老”则表达了时光飞逝的无情和岁月的无情消逝。无论是花朵还是时间,都没有留下痕迹的停驻或追忆。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比喻和深刻的隐喻,传达了对青春短暂、时光流逝以及生命的无常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慨。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把握时机,不要被过去所困扰,也不要对未来过于忧虑,因为无论是花落水流还是人生物换,都是无法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