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女养八老”演绎现代“孝子”故事
新华社武汉2月5日专电(记者沈翀、张先国)又到春节,乡村的冬天格外冷。天还没亮,刘青枝起床,用冻裂的手一瓢一瓢舀起冰凉的河水,淘米、洗菜、刷锅……
9点,都忙停当了,这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云华村的普通农村妇女,跟往常一样独自端着小板凳在屋檐下歇会儿,默默地听着老人们与亲戚聊天,不时给他们加些茶水。
10点不到,刘青枝又开始准备一大家子的午饭……
刘青枝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种地养家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凄苦、付出、忍耐则勾勒出了她的生命体验。
没有我照顾,这些老人怎么办
“她太不容易了。”见过刘青枝的街坊们看在眼里,有些人甚至边说边抹眼泪,“这个女人命太苦,心又太好,自己受的委屈往肚里吞,伺候着8个老人过得舒舒服服。”
上世纪60年代,刘青枝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兄弟三人只有她一个子女。娘家6个老人再加上公公、婆婆,8个老人的起居生活压在刘青枝瘦弱的肩膀上。不得已,结婚时她与丈夫达成了“结婚不离娘家”的协议。
刘青枝说:“丈夫也很理解我的苦衷。当时,娘家6个老人的年纪都大了,身体也不好,我要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怎么办?”于是,刘青枝开始娘家、婆家两头跑。过年了,先到婆家吃年饭,再到娘家吃。
为解决家庭的生活来源,小两口接种了两家25亩农田。最忙时早上不到4点钟就起床去割谷、整田、扯秧、栽秧,直到晚上12点钟才回家,一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
料理6位老人的日常起居也落在刘青枝的身上。不等老人提,她总把老人春夏秋冬四季的换洗衣服、鞋袜、被褥都得收拾得妥妥当当,遇上哪位小病小痛,宁可自己受饿,也一定给老人端上好吃的鸡蛋面条。三妈生病时,怀孕的刘青枝硬是用板车把老人拖到医院。
刘青枝就这样每天连轴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照顾老人,好吃的都给老人和孩子,自己和丈夫就着些咸菜吃白饭,生怕多吃了。在父亲中风时,她日夜守护在床前,不嫌脏、不嫌累,尽心尽力照顾好父亲吃、喝、拉、撒,给父亲擦洗、翻身、按摩,把父亲打理得干干净净,服侍得舒舒服服。
刘青枝说:“婚后6年我一直待在娘家,那段时间挺难的。二叔、三叔胃癌,二妈中风、三妈也生病,要人照顾也特别花钱,种田根本不够家里的开销。”
这段时间,小两口的积蓄全部用光,还欠了一身的债。家里唯一值钱的两头还未长肥的猪仔卖了,送患上胃癌的三叔到省市多家医院诊治。家里唯一的耕牛也卖了,给去世下葬的二叔购买棺木。
看着孩子的艰难,刘青枝已经中风两次的父亲竟然偷偷拄着拐杖去附近收购鸡蛋挣钱,路上再次中风,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临终时父亲流着泪,抓着刘青枝的手,嘴里不停地念叨:“枝儿,难为你了,难为你了……”。
丧夫丧子 自己再苦也不能苦着老人
5位老人先后去世后,刘青枝与母亲以及4个子女一起回到了婆家云华村生活。为尽快还清债务,丈夫到村办工厂打工,她自己独自承担起25亩地的耕种任务,还得照顾老人和小孩的起居。
眼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时,悲剧降临到刘青枝的身上。2001年6月,刘青枝的丈夫在营救落井村民时,落井身亡。
悲剧并没有结束。2004年6月,二儿子转业。刘青枝说:“回来后,儿子总说父亲走时不在身边,于心不安,又说当兵去了没照顾家里。每天总是抢着干活,糊一身泥,到门前水塘洗洗,不知被什么东西咬住腹部,流了很多血,当时就不行了。”
说起这些遭遇,刘青枝总是轻描淡写,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尽管如此,她眼里还是不断渗出泪水,双手合拢放在腿上,低下头,叹口气。
生活总得继续。从此,刘青枝更累了也更沉默。她得耕地,冬天种油菜夏天种稻子,维持家里的基本开支;她得侍候3位老人,问寒问暖,带老人看病;她得照顾两个在上学的孩子,添些衣服,挤出孩子的生活费。
刘青枝说:“老人年纪大了,孩子在读书,都不容易。我宁愿自己多受苦受累,也得让老人们晚年平安幸福,这是为人子女的责任。”
但毕竟是女人,常年的辛劳以及营养不良使刘青枝过早地衰老,浑身病痛。她说:“做事特别难,年轻时干活落下了病根,手使不上劲,只能跟别人换工,别人帮我家耕地我帮别人家插秧。三个老人都70多岁了,重点的东西我也提不动、挑不动。有时只好请人帮忙,但又于心不安。”
说到这儿,刘青枝眼眶里又有泪水,她说自己想到了丈夫、想到了儿子,“丈夫原来参加自卫反击战,块头大魁梧得很,过去重点的活都得靠他,扛挑都行。”
年过古稀的母亲因心疼女儿太辛苦,曾独自一人回刘家去,怎么劝都不愿意回来,她说:“我们拖累了孩子一辈子,你看她几时换过新衣,我于心有愧啊。丈夫、儿子去世了,还得照顾我们,她不说,我也知道她心里苦得很。”但是,刘青枝硬是跪着把老人接回来。
对公婆刘青枝也尽心尽力,二老偶有身体不适,她赶紧去卫生院问医拿药,端茶送水,嘱老人把药服下。婆婆说:“我们的吃、喝、穿、用,孩子的读书费用全靠她。”公公说:“我家媳妇没得话说,就是太凄苦,有什么办法?”
只希望老人、子女都平平安安
如今的刘青枝显得比同龄人更苍老,脸上皮肤皲裂、皱纹很深、背也有些弯。一家三代还是挤在十几年前的几间土房里,盖好的新房因没钱到现在还没有装修,搬不进去。
刘青枝说自己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足,只希望老人、子女都平平安安。
“两个小孩读书,开销很大,但是大家紧一点,总还是能过去。重要的是家里人都和和气气的,老人近来身体好些了,孩子们也很出息,从不乱花钱,还特别恋家,出去了隔三岔五要打电话回来问问,只要有时间,就帮家里干些农活,收花生、喂猪都干过,还陪我和爷爷奶奶说说话。”
现在刘青枝的大儿子在上海打工,每年都给家里寄近8000元生活费,同时还会负担弟弟、妹妹的学费、生活费,并把在上海找到的药给奶奶寄回来。去年三儿子也考上了湖北民族学院,小女儿正在孝昌一中读高中。
在身边的儿女告诉记者,前不久妈妈过生日,他们都买了生日礼物。女儿送给母亲一个水晶闪光灯,她说:“我们兄妹都觉得母亲就像这个水晶灯一样,总在发光发热。”儿子送给母亲一个可爱小挂历,并说:“我们并不富裕,但是总感觉到家里很温暖,很幸福,出门读书,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回家了。我和妹妹都很努力学习,以后撑起这个家。”
这个不幸的家庭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村里邻居只要知道刘青枝家里有什么需要,大都乐于帮忙。逢年过节,孝感市有关部门还会派专人到家慰问。上大学的儿子通过当地一家媒体的牵线得到了2000元资助,当地一家企业也承诺将担负上高中的女儿的生活费。
2002年,刘青枝因孝行事迹非常突出,以全市得票第一名被评为“孝感市第二届十大孝子”;2003年,又以全省得票第一名被评为湖北省首届“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2005年她又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面对社会荣誉和来自各地的关怀,刘青枝说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回报这些好心人,只是低下头,搓着手,不断地说:“谢谢,谢谢。”
孝感市民间文化协会主席李守义说:“刘青枝的孝心、孝行值得每个人学习,这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的最好阐释,即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亲敬老的爱!”
代表委员热议高考改革 有诸多不满但不同意废除
今年恰逢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然而就是在这一年,“废除高考”的声音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范谊提交《关于废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本次“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为此,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邀请数十位来自教育领域的“两会”代表、委员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是“高考改革”的积极呼吁者,在今年的“两会”上,他再次提出:高考改革是当务之急,要尽快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采取高考和平时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朱清时的高考改革方案,被外界解读为“一次变七次”,因此有反对者就质疑,这样不仅不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还会加重,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此,朱清时表示,他的提案并不是要增加高考的次数,而是希望高等学校在招生时将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并重,平时成绩是高中三年各门功课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了使学生的平时成绩具有可比性,要把高中三年六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都变成统考。
百度新闻首页的不都是新闻么,而且都是当天最新的:
http://news.baidu.com/view.html?from=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