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俄国十月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和约》签订、德国十一月革命等。
1、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色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获胜的苏联红军一方称之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因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故称“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2、中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3、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
背景: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之后(也即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中国代表因对会上欧洲列强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日本,无视中国利益,愤而离席(转而与德国另签和约),这一事件进而引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美国在国会表决时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和约。
5、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国十一月革命,通称“德国革命”,是德国在1918年与1919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政权被推翻以及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与俄国的十月革命类似,德国革命并非由一个政党领导,而类似于苏维埃工人团体的夺权。然而此类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军团来镇压同为左翼的斯巴达克同盟。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尔港首先发生起义。四万名海员及船只认为德国在战争中大势已去,出战只是自取灭亡,于是抗拒海军的出兵命令。
11月8日时,工人与士兵的议会已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纵然如此,仍有不少上产或中产的分子支持帝制。
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民主党跃升成为领导德国的政党,与激进的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共同执政。不过,独立社民党认为,社民党想保持资本主义在德国的现状,便在12月脱离联合政府。
其后,1919年1月,斯巴达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
1月15日,斯巴达克团两位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惨遭杀害。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苏维埃共和国遭社会民主党政府血腥镇压。
有俄国十月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和约》签订、德国十一月革命等。
1、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色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获胜的苏联红军一方称之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中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3、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的背景:
1911年6月17日,四川民间各团体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四川谘议局议长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张贴文告,四处讲演,甚至上京请愿。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8月24日,群众开展罢市罢课,9月1日,在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的号召下,开展抗粮抗捐活动。
9月7日,保路同志会代表率数万人陈请阻止川汉铁路钦差大臣端方进入四川,“赵督未允代表,众即言辞激烈,赵督当场喝令狙击”。手无缚鸡之力的蒲殿俊、罗纶等九人当场被捕,这便是死伤众多、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运动升级,清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抽调包括湖北新军在内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弹压暴动风潮。这一事件对湖北影响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军部队是革命党人占多数的新军三十二标,但是他们拒绝到四川,准备在进军荆州和宜昌的路上杀掉大臣端方。被居正阻止。
有俄国十月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和约》签订、德国十一月革命等。
1、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2、中国辛亥革命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3、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
扩展资料
十月革命背景:
1903年布党与孟党决裂后,布党开始建设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方式的秘密革命家组织。布党自1903年开始的组织工作实质上就是在为持久人民战争作组织上的准备。在这个阶段,俄国的持久人民战争尚处于襁褓中。
2年后,1905年革命爆发。在工人阶级和其他被压迫民众的推动与积极参与下,布党于1905年12月掀起了莫斯科起义,起义持续9天并且引起了其他各地的暴动与起义,起义最终因遭到血腥镇压而失败,但这也标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再也难以维系下去了。此后,武装斗争没有因为大规模起义被镇压而停止,游击战争被到处发动起来。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全国陆续爆发保路运动
1911年6月,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30日,蔡锷于昆明起义成功
1911年11月,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内阁大臣
1911年12月,清廷以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委托代表驰赴南方,讨论大局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3日,任唐绍仪为国务总理;15日,张广建奉袁世凯令改称山东都督,前朝文武各官照旧供职。
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
1913年4月,袁世凯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1913年7月8日,江西李烈钧爆发讨袁起义,二次革命爆发
1913年9月1日,张勋攻入南京,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等逃亡日本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
1914年3月2日,袁世凯公布《治安警察条例》,禁止政治结社及同盟罢工,规定学生不得政治结社,也不得参加政治集会。
1914年4月1日,袁世凯公布《报纸条例》,限制言论自由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废止《临时约法》,扩大总统权限,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日,撤消国务院,设政事堂于总统府,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
1914年8月1日至4日 德国对俄、法、英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8月23日 日本对德宣战,旋即派军于9月2日在山东龙口登陆。10月6日,占领胶济路全线。11月7日,日军攻占青岛。至此,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全部为日本控制
1914年12月23日 袁世凯在天坛举行祀天礼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引发全国性的反二十一条游行和抵制活动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屈服日本,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10月25日 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举行结婚典礼
1915年11月18日 蔡锷巧用妙计离津南下,脱袁掌握
1915年12月4日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闭幕
1915年12月12日 袁世凯称中华帝国大皇帝
1915年12月25日 蔡锷、唐继尧等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并建立护国军
1915年12月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爆发
1916年3月23日 袁世凯取消帝制,并致电请蔡锷等停战,商议善后办法
1916年5月,段祺瑞逼袁世凯交权
1916年5月18日,袁世凯派人于上海萨坡赛路14号刺死陈其美
1916年5月27日,日本刺杀张作霖未果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忧惧中病故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1916年7月,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商之一“波音”公司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由威廉·爱德华·波音创建
有俄国十月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和约》签订、德国十一月革命等。1、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色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