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民个人投资主要有哪些方式?(4分)
(2)如果你是一名投资者,你认为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注意哪些问
(1)主要有储蓄、购买债券、商业保险、股票、基金和房产等。(答出其中四种投资方式即可得4分)
(2)①认清各种不同投资方式的利弊,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即要关注投资收益,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3分)②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2分)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注意投资的多元化。(2分) 八、国家收入的分配
34.某市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面临着以下问题:
◆房价上涨比较快,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房屋严重供不应求;
◆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是10%最低收入家庭的30倍;
◆某些政府公职人员失职渎职,“官煤勾结”,煤矿事故频繁发生;
◆刑事发案数居高不下,社会秩序不稳定;
◆多家化工企业严重污染环境,市民怨声载道。
该市新一届政府坚持“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针对上述问题在网上公开征集市民建议,问计于民。
阅读上述材料,在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9分)
(1)该市新一届政府的做法,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
(2)假如你是该市市民,请你运用有关我国政府职能的知识,就该市所面临的问题至少向政府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种做法体现了尊重人民当家作主地位;(3分)②我国各级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种做法体现了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3分)③政府这种做法保障了公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可以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3分)
(2) 合理化建议:
①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2分)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监督和引导;(1分)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1分)加强生产监管,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权。(1分)
②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2分)加强打击渎职犯罪、刑事犯罪、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2分)(若回答“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可给3分。)
(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的构成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根据国家取得收入的具体渠道,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2、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及其构成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所谓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财政的作用
1、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国家财政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2、财政与宏观调控
国家财政可以调控经济平稳运行。国家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3、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九、征税和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税收具有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税收具有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税收具有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4、税收的作用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
1、纳税人与负税人
国家的税收收入是从纳税人那里征收的,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其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但纳税人不一定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即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2、依法纳税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违反税法的现象。如果纳税人发生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公民要增强纳税人意识,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市场与计划
合理配置资源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决定的。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市场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在竞争中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因此,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3、市场配置资源
4、市场秩序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树立知法、守法及诚信等观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其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再次,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十一、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小康社会
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经济建设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项目标:
(1)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三大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1、科学发展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就要做到:
(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4)统筹区域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必须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十二、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2)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也是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2、国际经济合作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它的主要内容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8.1 了解财政、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8.2 了解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及其种类;
8.3 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8.4 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
8.5 了解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8.6 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
8.7 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增强纳税人意识;
9.1 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9.2 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9.3 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9.4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9.5 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及手段;
10.1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同科学发展观;
10.2 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11.1 了解经济全球化含义、表现及其影响;
11.2 了解世贸组织及其基本原则和作用;
11.3 分析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1.4 理解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