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煤体好像没报道过)
母亲,让我陪你慢慢变老
从小,她对母亲就是有距离的。母亲不漂亮不温柔,嗓门粗大,身材肥胖。而她,偏偏遗传了母亲的这些缺点。从小学一年级起,她便是班上最胖的女生。母亲又懒得给她扎小辫,硬是把她一头乌黑的发剪成了短短的娃娃头。有一次上完体育课,她满头大汗跑去上厕所,结果把厕所里的女生吓得集体尖叫——她们把她当成了男生。 这样屈辱的记忆,深深地刻在她的脑海里。她害怕学校的体检,因为每次一踩上体重秤,旁边的同学便一惊一乍地惊呼:呀,65公斤!她也害怕体育课,跑步她总是最后一名,仰卧起坐,别人一分钟50个,她躺在床垫上,咬紧牙关,憋得满脸通红,仍然坐不起来。 这样的事情经过一次,她对母亲的怨恨就加深一层。如果母亲漂亮一些,自己也不会这么丑吧?如果母亲细致讲究一些,自己也不会如此粗糙笨拙惹人耻笑吧! 她从来不肯和母亲一起上街。一个胖妇人,后面跟着一个胖女孩儿,企鹅一样一摇一摆地从街上走过,这样的场景,想想都让她心里憋得慌。可是那一天,母亲非要拉她上街,她死抠着门缝不肯挪步,逼急了,大叫一声:“我不要和你在一起,你这么难看,我怎么会是你的女儿!” 母亲呆了半晌。然后,那肥胖的穿着廉价印花汗衫的身体,剧烈地抖动着,嘴角颤了几颤,巴掌高高地扬了起来,终于又缓缓放下。母亲没有像平时泼妇一样地把她的祖宗三代统统扯出来骂一遍,她晃着肥胖的身体,一步一步走出去,背影有些悲怆。 后来,父亲告诉她,其实那天,母亲是想给她做裙子的。那件缀着百合花的棉布长裙,班上的晨晨也有一条,她羡慕的目光逃不过母亲的眼睛。母亲买了同样的布,又找了街上最巧的裁缝,只是想让她跟着去量一下尺寸。
她并无半点感激,愈发在心里愤恨:如果不是长得和你一样胖,何苦费这么大的周折!
她没见过那样笨拙的女人,切菜会切破手指,毛衣织了拆拆了织,从没见她织成过一件成品。到菜市场买肉,也要父亲跟着才能买,因为她辨不出什么样的肉是新鲜的。怕麻烦,做菜总是老三样,让人吃得腻味。她很奇怪,俊朗潇洒气度不凡的父亲,何以选了粗糙邋遢的母亲做妻?而且,对母亲的那些缺点,父亲总是视而不见,包括她的坏脾气,她的任性,父亲也总是笑着,全盘接受。
父亲对母亲的宽容和宠爱,常常让她觉得嫉妒。她觉得那份原本属于她的宠爱和心疼,都被母亲抢了去。
真是女大十八变啊,15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叛逆期的她,开始明里暗里和母亲作对。书包里总有男生偷偷放进去的纸条,放了学她不回家,待母亲辗转找到她时,她正和一帮男生在乌烟瘴气的游戏厅玩得天昏地暗。看到她胖胖的身影进来,她故意从一个男生的嘴里夺过一支烟,吸了起来。
母亲劈手夺过她的烟,扔在地上,用脚狠狠一拧。骂一声:不成器的东西!一个嘴巴抽过去,结结实实地落在她粉嫩的脸上。旁边的男生“哗”地一下全散了,她只觉得一张脸火烧火燎的疼,泪水一下子便涌了出来。她捂着脸,歇斯底里地喊:“你究竟是不是我亲妈?”
母亲明显地怔了一下,却不由分说,强行将她带回家。一路上,两个人都不说话,她不断地挣扎,想从她的手里挣脱出来。母亲的手像一把钳子,牢牢地拽着她,终究挣脱不得。她忽然觉得十分悲哀,心想落在这个女人的手里,她这辈子算是完了。
那以后,学校里的男生再也不敢打她的主意。她也终于安下心来,一鼓作气,考到了千里之外的外地读大学。
她只想离她远一点,再远一点。
3独自在那个繁华的都市,不是不想家。乡愁泛起时,她脑海中回忆最多的,竟然是母亲肥胖的身体,是母亲为她织的蹩脚的毛衣,是那些重复的并不可口的饭菜,以及母亲对她粗声恶气的怒吼。她想,有一天她也是要做母亲的时候,她一定要做个温柔慈爱的母亲,决不会像她那样粗俗。
整个大学期间,她没回过一次家。只是,隔三岔五的,总能收到父亲寄来的包裹。有时候是一双线拖鞋,有时候是一包炒得焦黑的瓜子,也有时候,是几根香腻的熏肠。她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出自笨拙的母亲之手,也只有她,才有本事把好好的东西糟蹋得面目全非。
可是为什么,每次拿到那些东西的时候,她的心会特别地安静和踏实!
大学毕业那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她的专业又是冷门,工作很不好找。她不愿意回家,便开始四处飘,有时候在北京,有时候在深圳。偶尔打电话回去,父亲说,如果过得不好,就回来吧。她听得到电话那端有母亲的声音:“女孩子踏踏实实找份工作做着多好,总是这么不听话,真是白养了她……”
她的倔劲儿便上来了。不混出个模样,她断然是不肯回去的,她怎么能在母亲面前认输!
但她最终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不久后她便恋爱了,对方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他的每一个字都让她痴迷沉醉。她迅速地结了婚,跟着他,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全职主妇。在他疯狂写作的时候,为他洗衣做饭,细致体贴地照顾他的生活。 她自觉比母亲聪慧精致,把一个家打理得温馨浪漫。她还能做很多花样翻新的菜,把作家侍候得神仙一样。她想,这样才叫真正的女人呢。
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两年,在她为作家打了3次胎之后,作家终于厌倦了,要去寻找新的激情和方向。她就像一块用旧的抹布,被毫不留情地丢弃一旁。
4
母亲在那个陌生的城市里辗转找到她时,她正病着,发高烧,不停地说胡话,身边连个倒水的人都没有。母亲看着她憔悴的面容落下泪来:“傻孩子,这么不爱惜自己,不知道爹妈多心疼……”母亲的手轻轻抚在她的额头,温热亲切的气息一下子袭上来。她转过头,把脸埋在被子里,轻轻地闭上眼睛,泪水汹涌地淹没了一颗倔强的心。 她整整在床上躺了10天,她不知道年迈的母亲,怎样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迅速地熟悉一切。每天母亲出去的时候,她便闭着眼睛,想象着母亲胖胖的身影,在如水的车流间笨拙迟疑地穿越马路,用人家听不懂的方言,一遍遍地解释要女儿喜欢吃的菜。然后,再提着买来的东西,一步步走向女儿床头。
母亲做菜的水平并没有见长。红烧排骨做出来是黑色的,鲫鱼豆腐汤炖出来淡得无味。可是她第一次觉得,母亲做的菜是这样绵长鲜香、回味无穷。 母亲说,还是回去吧,在家里也好照顾你。是那么熟悉的语气,一如她小时候赌气离家出走,最后被母亲从村头的柳树后找出来,用她温暖的手,牵着她的小手,往家走。
她搬回来和父母一起生活。新工作是给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每天晚上都要熬到很晚。母亲和她睡在一间房里,有一天深夜她正工作,突然听到母亲在哭:“小研,小研……”她走到母亲的床前,看见母亲闭着眼睛,泪水一股股从眼角淌出来,怎么都擦不尽。
有人给她介绍新的男朋友,是个医生,有短暂婚龄。有一天她从外面回来,正要推门进去,却听见母亲在房间里和人说话:“小研经历太多情感的波折坎坷,她结婚又离婚,这些年没有过过顺心如意的日子。你一定要好好待她……”
她在门外站着,成串的泪水往下淌。
5
父亲去世的时候把母亲的手放在她的手里。父亲声音颤抖着说,你一直问我她究竟是不是你亲妈,现在我告诉你:她的确不是你亲妈。你妈出车祸死的时候你还不足一岁,她为了照顾你才来的。这些年,为了给你—份完整的爱,她甚至没有要自己的孩子……她人是粗糙笨拙了些,可她有一颗温柔细腻的心哪……
她雕塑一般呆住了,不,不是这样的。这些年来,她所给予她的,已经远远超过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与呵护,她早已不再怀疑自己的身世。眼前的这个女人,她的粗糙,她的笨拙,她的坏脾气,都被浓厚的爱冲散了。她只是一个母亲,一个深深疼爱着她的母亲。
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母亲的脸,想说什么,喉咙却哽住了。只是慢慢上前,抱住这个又老又胖的女人,把头伏在她的肩上。这是这么多年来她们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么近的距离,甚至能听得见彼此温暖的心跳。
她用一个拥抱向父亲承诺,她会爱她的母亲,会陪着她一起,慢慢变老。
母爱的力量
汤治平曾听一位朋友讲过一个悲壮感人的“鹿跳峡”的故事:一只老鹿和小鹿被一群凶猛的猎豹追逐到了一个峡谷前,那峡谷的宽度太大,超越了鹿的跳跃极限,但老鹿毫不畏惧地跳了。结果大峡谷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壮烈场面:老鹿起跳后小鹿也飞身起跳了,到了峡谷中间,就在老鹿即将坠落谷底的刹那间,小鹿落在了老鹿的背上,并以老鹿的背为支点,成功地实 现了第二次起跳……老鹿牺牲了,小鹿跃上了峡谷彼岸,存活下来。
动物的母爱尚且如此感人,人类母爱的力量就更是感天地泣鬼神。这里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某省一个旅游景区,一部满载游客的缆车突然从高空坠落,就在转瞬即至的生死关头, 年轻的母亲和父亲一起,奇迹般地将不满周岁的孩子高高举起,结果,缆车内三十余名游客全部遇难,惟有这个小孩存活了下来……
最近还读到另外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天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吞没了小山村。次日,当救援人员循着哭声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发现一个光着身子蜷缩在屋梁下的两三岁小女孩竟然活着。救援人员赶紧将小女孩抱出来,可她死活不肯离开,边用小手指着边哭喊起来:“妈——!”救援人员沿着隐约露出的一双泥手小心翼翼地往下刨,眼前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仿佛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女人竟是一个盲人,身体早已僵硬。而她的身下,又刨出一个昂首挺立的半裸男人!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肩上,双手高举小女孩,小女孩才奇迹般地成为这场泥石流中惟一的幸存者!
动物也罢,人类也好,惟有父母之爱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地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当初,老鹿如果停蹄不跳,它和小鹿毫无疑问都会成为猎豹们的战利品。关键时刻,老鹿选择了作小鹿的跳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小鹿的生命。而年轻父母和盲人父母舍己救子女的壮举更是爱的力量的最好诠释。
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奉献和牺牲是母爱这两个字眼丰富内涵中最动情和闪光的部分。正是这种博大深厚的爱的力量,繁衍传承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和万物生灵,谱写出永恒不朽、传诵不衰的爱的诗篇和情的乐章。
漫漫人生旅程,正是无私奉献的母爱,教会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世界;也正是这种母爱惊天动地的力量,激励我们摒弃自私和怯懦,用爱心拥抱真善美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有这样一个母亲,她先是生活在重庆,后被丈夫拐卖到山东。12年前,当她经受不住山东丈夫的虐待,抛下4岁半的儿子逃回重庆时,发现重庆家中的女儿也被前夫卖了。她一下“失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从此,这个母亲踏上了漫漫寻子之途。为了寻找这对儿女,她甚至过着乞丐般的生活。她的爱感动上苍,半个月前,她终于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厅见到了分别12年的儿子。如今,她仍在为寻找女儿奔波,她说,只要还剩一口气,就要找到女儿。
失子
1985年,21岁的李穆群和渝北区石坪镇石岩村的邓能海结婚,婚后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取名邓维玲。结婚后,李穆群发现邓能海嗜赌。
1989年2月的一天,邓能海告诉李穆群,他要带她到山东临邑打工。到了山东临邑,邓能海以3400元把她卖给了临邑县赵家乡陈家村农民陈京合为妻。
她一到陈京合家,便被严加看管,甚至干脆把她锁起来,此后便一直生活在陈家。陈京合并没有把她当妻子对待,认为她是拿钱买来的“牲口”,还殴打她。
1990年1月22日,她生下了儿子陈詹。儿子稍微长大了点后,她就开始计划逃跑。1994年2月的一天晚上,她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那天丈夫和其他人都不在家,她不顾一切地跑到火车站,爬上了开往重庆的火车。
当她踏上家乡的土地时,多想马上见到分别6年的女儿,然而,等待她的却是令她肝胆欲碎的消息,邓能海把女儿卖了。悲愤的她把丈夫告上法庭,渝北区人民法院判了邓能海有期徒刑10年。
寻儿
李穆群告诉记者,她怀上陈詹50多天时,有一次陈京合还对她拳打脚踢,那次她真想一死了之,但为了孩子她活了下来。儿子两三岁时,陈京合打李穆群时,儿子会抱着陈京合的腿说:“爸爸,不要打妈妈!”
孩子4岁半,有一天,李穆群见陈京合全家人不在,决定逃跑。晚上11点过,她把孩子哄睡着了,出了院门就跑,跑了几步,她想再看一眼孩子,回到屋里,见孩子睡得很香甜,又出了门;没跑了几步,她实在舍不得孩子,又回到屋里……但还是狠了狠心,扭头就跑;跑了没有多远,她第三次回家,看见酣睡中的儿子,心里对他说:陈詹,妈妈对不起你,妈妈是被迫离开你的,请你原谅妈妈!等你以后懂事了,你就知道妈妈是爱你的!
李穆群跑回重庆后,天天牵挂着山东的儿子,多少次,她想乘火车到山东看儿子,但一想到陈京合,她又不敢去了。
2006年9月中旬,北京电视台“真情互动”栏目得知她的遭遇后,给她打电话,她把儿子的详细地址告诉记者。9月底,北京电视台记者来到山东临邑陈京合的家,找到了陈詹,此时,陈詹已17岁,读初三了。北京电视台记者把陈詹和陈京合接到了北京。
李穆群10月1日到了北京,北京电视台记者告诉她,你儿子陈詹就住在附近的宾馆,但为了把节目做得真实,你们要在10月10日现场录制节目时才能见面。那几天,她心里又悲又喜,喜的是很快就要见到分别10多年的儿子了,悲的是欠了对儿子的养育之恩。
10月10日下午4点,北京电视台“真情互动”演播厅,主持人对现场观众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穆群陈詹母子团聚!”她看见一个高高的男孩从演播厅后面走来,她一眼就认出自己的儿子,他的鼻子、眼睛和嘴巴都像自己,她离开时,陈瞻只有一公尺,现在比自己还高出一截,有一米七。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她紧紧地抱着陈詹,“儿子,妈妈不是在做梦吧!跟妈妈回重庆吧!”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陈詹的班主任老师也来到节目现场,她对李穆群说,陈詹的成绩非常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
节目录制完后,陈詹对李穆群说:“妈妈,我们一起回山东的家好吗?”陈京合也对北京电视台记者说:“你们帮我劝劝她吧,她要和我们一起回家,我给你们磕头!”李穆群拒绝了,因为她担心回到山东后,她又回到噩梦般的日子。她想把陈詹带回重庆,但陈詹还在读书,她不能影响陈詹的学业。母子俩还是分开了。
从母子见面到离开只有两个小时,她做完节目就要乘当天晚上的火车回重庆。母亲见儿子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说:“陈瞻,妈妈给你400元钱买衣服,妈妈这次带了500元钱到北京,剩100元妈妈路上做路费。妈妈也不宽裕,一个月500多元工资,但以后只要你读书差钱,妈妈都会省下来给你的。”
寻女
找着了儿子,可女儿还没有下落。
12年前,她离开女儿邓维玲到山东时的一幕永远都印在心底:那天,女儿邓维玲挣扎着不让妈妈走,李穆群说:“维玲,你在家里听婆婆的话,妈妈给你买新衣服!”
李穆群走后,邓能海找了个女人过日子,这个女的经常不让邓维玲吃饭。
李穆群的妈妈、维玲的外婆把邓维玲接去住了3个月,有一次,外公带着维玲到后山坡摘橘子,外公让她多摘几个,她只摘了2个就不要了。维玲问外公:“妈妈没有回家,我没有饭吃,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呢?”外公说:“我也不知道。”过了几天,邓能海来接维玲,说去吃别人的生日酒,维玲离开时还给外公做了再见。维玲从此便失踪了,后来才知,邓能海把邓维玲接去卖了。
1994年2月,当李穆群回到重庆的家时,才知丈夫已经把女儿卖了,心虚的邓能海从家里跑了。李穆群把邓能海告上法院,想通过法院了解到邓能海到底把女儿卖给了谁,但邓能海都说不知。
李穆群问遍了亲戚、邻居和村里的人,没有谁能说出维玲的下落。有一次,她听村里一个人说,维玲好像被卖到大佛段或是唐家沱,她就到大佛段和唐家沱寻找,她挨家挨户问摆摊的、擦皮鞋的、开饭馆的,也问居委会、派出所,但都说不知道有个抱养的小女孩。有时她一找就是三五天,就住街沿、或跟别人要点吃的。此后,她只要听到一点线索,就要想方设法去寻找,那几年,她几乎过着乞丐般的日子。
这样找了五六年,女儿也没有下落,她放弃了四五年时间。
2005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中,女儿维玲对她说:“妈妈,我好想你,你为啥不来找我,其实我这个地方很好找!”她一觉醒来,就像真的一样。她决心不管路途有多遥远,只要自己还剩一口气,也要找到女儿,只要能见到她,只要知道她还活着,她就满足了。
有一天,她终于在渝北区石坪镇石岩村以前的家,找到了17年来一直躲着她不见面的前夫邓能海。
邓能海告诉她,自从李穆群被卖到山东后,他又找了个女的,那女人经常打维玲,只要邓能海不在家,维玲就吃不到东西,“不如卖给别人,女儿还有口饭吃。”邓能海当时在上清寺打工,他和一同租房的一个划黄鳝的人摆了家里的情况,划黄鳝的说:“那我给你女儿找条出路吧。”邓能海就以几百元钱把维玲卖给了那个划黄鳝的,划黄鳝的告诉他,买主家庭条件不错,母亲是老师,父亲是驾驶员。
邓能海说,他也很想自己的女儿,后来多次到上清寺找那个划黄鳝的,想问到女儿的下落,但都没有见到那个划黄鳝的。
李穆群想通过晚报找到女儿,她说,自己对女儿无所求,并不想把女儿从别人身边夺走,毕竟养母为大,生母为小。如果能找到女儿,就是看上一眼,她就满足了。
李穆群告诉记者,邓维玲身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征,但女儿的样儿从小像我,只要看到她,就能认出她。女儿如果还活着,今年21岁。
来自河北廊坊大城县的王妹芝,两个儿子在1995年被人拐跑。之后的11年中,这位坚强母亲足迹踏遍全国大江南北,在一次次寻子失败的打击之后仍然不言放弃。7日,她孤身来到福州,并首次向媒体求助,希望能在福州了却自己这11年的心愿。
7日上午,记者见到王妹芝。11年的寻子之路,在这位中年妇女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风霜,但是她的眼神依然坚定,眼里依然燃烧着对儿子浓浓的母爱之光。
11年万里寻子之路
1995年9月27日,吃过午饭的王妹芝下地干活,把两个儿子留在家中。当时大儿子张开元5岁多,小儿子张佳元4岁。傍晚6时许王妹芝回家时,却不见两个儿子的身影。当时村里人说半小时前还看见两个小孩在村西玩耍,可是后来就没见着了。王妹芝当时就懵了,和丈夫张四、所有亲朋好友一起出动寻找,一周之内把周边县城都翻了个遍,但是仍然没有儿子的消息。无奈之下报了警,但是还是一无所获。
这样的晴天霹雳,彻底改变了王妹芝的生活。本来她和丈夫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化工厂,还种点地,但是后来为了找儿子,工厂垮了,地也荒了。夫妻俩像着了魔一样,向全国各地发寻人启事,只要有好心人提供线索或是听见哪里有关贩卖儿童的消息,便不顾一切的赶过去看。11年间夫妻俩的足迹踏遍了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浙江、江苏等省份,有关儿子的寻人启事也几乎发遍了全国的公安机关。
多年的寻子之路,花光了夫妻俩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亲朋好友不少钱,总共花费达四五十万。王妹芝告诉记者,后来亲戚朋友都不愿意借了,因为觉得他们这样的寻子完全是用钱“打水漂”。到了2001年,夫妻俩由于经济实在困难,才减少了出省的频率,在家里做点建材小生意。现在经济稍微了好转,而且相信孩子大了有能力与家里联系,便又踏上了寻子之路。
此次来到福州,也是因为听说这边有不少领养孩子的人家,而且自己“冥冥之中感觉孩子是在福州”。
“肯定可以认出自己的儿子”
十几年过去了,当时的幼儿现在都应该成长为青年了,还能找到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妹芝坚定地回答:“我肯定可以认出自己的儿子,母子连心啦,再过几十年都可以认出来。”
王妹芝回忆说,2000年的时候,辽宁葫芦岛有位民警打电话过来说当地有一个小孩,与王妹芝小儿子名字相同,年龄相仿,长得也很像。听到这个消息,王妹芝与丈夫连夜冒着小雨就从河北赶去了。可当第一眼见到这个小孩,她便肯定说这不是自己的儿子。事实证明,这个小孩确实不是她被拐走的小孩。
11年间,每次寻子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但是王妹芝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只要听说有线索,还是充满信心地奔去。
“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不会放弃”
在王妹芝随身携带的包里,有着很多两个儿子的照片,以及11年前儿子的作业本,绘画本,纸张早已发黄变薄,但是王妹芝却视它们如珍宝,每当想儿子的时候,就拿出来摸摸、看看。
“这时我们家门口的大树,这是元元小时候最喜欢的变形金刚……”王妹芝一页一页地给记者翻看,她坚信,只要找到儿子,这些图画一定可以激起儿子对家的记忆。
十年前,王妹芝和丈夫又生养了一个小孩。但是王妹芝说,这个小孩再好也不能替代那两个,只要自己还走得动,就不会停止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