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公式为:
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单位时间平均种群数量×1000‰。
1、粗死亡率,一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死亡个体数与同期平均种群数量的比值,对人类以一千人计算。
2、新生儿死亡率,对人类每 1000 个出生未满一个月的婴儿和胎死(死产儿)的和,对其他生物则以死亡幼仔、幼虫或幼苗的数量与种群内所有幼仔、幼虫或幼苗进行计算。
3、孕产妇死亡率,对人类来说每 10 万个死于生产过程的死亡数,对其他生物则以怀胎、怀卵或结果期的雌性(或雌雄同体)个体数和种群内全部雌性(或雌雄同体)个体数进行计算。
4、幼儿死亡率,只适用于人类,每 1000 个出生小于一岁的死亡数。
5、标准死亡率(SMR)或特定年龄死亡率(ASMR),对人类来说特定年龄(例如 16-65 或 65 以上)中每 1000 人的死亡总数,对其他生物准则以特定生长发育阶段的死亡个体数计算。
6、死亡率=当区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1000)/当区单位时间中平均种群数量(‰)(括号中内用只适用于人类)。
7、死亡率可以得知一个地区的卫生习惯和医疗品质。通常越先进的国家死亡率越低,越落后的国家死亡率越高。死亡率还可得知一个种群在当地生存状况,死亡率高说明这个物种在当地的天敌、竞争者、传染病等较多,死亡率低说明该地区该种群的天敌、竞争者、传染病等少。
一段时间内的:
死亡人口 / 总人口数 = 人口死亡率(该时间内)。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
单位一般为‰
扩展资料:
人口死亡率反映人口死亡的程度,适于进行空间、时间上的对比、城市饱和度的计算。同时,该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个地区医疗水平及居民健康水平的高低。
除对一个地区的总死亡率研究外,还可以根据某种需要分年龄、分地区、分部门考察死亡率。另外,也对人口增长情况提供重要依据。对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0年的17年间,中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1973年和1981年男性高于女性转为1990年女性高于男性。
并且在城乡及省市自治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少年儿童死亡率下降幅度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大的,尤其以1~4岁组最明显,下降了73.25%;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老年死亡率男性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口死亡率
死亡率等于死亡人数除以总数乘百分之百
XX率=XX数÷总数×100%
什么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