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声中“歪批歪讲”相声节目很多,其中包括《歪批三国》、《歪讲百家姓》、《讲四书》、《讲帝号》、《歪讲三字经》等等。都是相声演员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曲解歪讲,做文字游戏,透过风趣幽默的歪批曲解显示了批讲者的智慧光芒。 薛宝琨先生在《中国人的软幽默》一书中说:“中国人的性格就是如此,既有庄重、理智、拘谨的一面,也有热情、开朗、乐观的一面,特别是老百姓,性喜嘻戏,行尚滑稽,语多诙谐。大凡每一群体,都有讲笑话、制谜语的能手,都有善事模拟领导、名人和“不苟言笑”者的举止、情态,以相谐谑的喜剧人物。”而相声演员正是这样“以相谐谑的喜剧人物”。他们对于经典的曲解歪讲正是以他们独有的方式——“笑”来对经典“以相谐谑”。而这种歪批歪讲经典的幽默方法并非相声演员首创,而由来已久。早在三国时期就有:难张温秦宓逞天辩,蜀臣秦宓曲解《诗经》来诘难张温。南北朝时期北齐高祖钟爱的优伶石董桶,他更是擅长歪解经典做语言文字游戏的行家。《启彦录》中记载他征引《孝经》中:“父子之道,天性也。”曲解“天”姓“也”。他曲解《论语》: 动筒(董桶)又尝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又问:“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会不解孔子弟子着冠者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座中大悦,博士无以应对。 这两位都可以看作是歪解经典的高手,也可看作是相声演员歪批歪讲经典的前辈。而相声演员更是将这种历史悠久的幽默方法应用到相声中来,纵横驰骋,运用自如。(“石董桶”对《论语》的曲解,似与相声《歪讲三字经》中的曲解异曲同工。) 下面咱们试以传统相声《歪批三国》为例,具体分析一下: 侯宝林、刘宝瑞、苏文茂三个版本的《歪批三国》,均以“《三国演义》中带‘三’的回目多,故而叫《三国演义》”为“诗眼”,着力在“三”字上面做足文章。而又各有不同,仅以此段相声的“底”来区分:侯版——“三妻”;刘版——“三个不知道”;苏版——“三个数学家”。 侯宝林先生以学者的姿态对《三国演义》进行饶有趣味的评点,使听众听后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无疑是对小说本身最好的宣传,同时也是利用前人研究《三国演义》成果运用到相声当中,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侯版的《歪批三国》的“底”耐人寻味,对“三妻”——三人对妻子的态度(刘备撇妻、吕布恋妻、刘安杀妻)加以引申曲解。而这其中的曲解歪讲直接来自《毛(宗纲)批三国演义》中的批注。咱们来看一下在《毛批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对刘安杀妻的批注: 又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千金买骏骨,百金谢狼肉,一上黄金台,一饱刘君腹。刘安得此金,又可娶一妻矣!但恐无人肯嫁之耳。何也?恐其又当作野味请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