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

2025-04-14 17:55: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积极学习,积淀文化素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细读文本之“根”
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它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老一批特级教师令人惊叹的便是极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背后,则是深厚文化素养的支撑。
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解读文本存在四种状态: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最高境界是:深入浅出。最糟糕的状态是:浅入深出。如何高质量地解读文本,力求课堂上披沙拾金,深入浅出。这需要教师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更需要教师不懈地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
正确处理应试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关系。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趋向单一化、绝对化、简单化、概念化,解读得很单一,很绝对。或因为课程改来改去由原来的热闹到如今的返扑归真,弄得教师有时不知该怎么教了。
一线教师考虑,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暂时的高分,一辈子要掌握的方法,大火烘烤,追求快,慢火烘烤,追求透。切合点:轻负担,高质量,有后劲儿。
考试前要快速训练,两条腿走路,应试也是中国人具备的一项很重要能力,不能为了得分而牺牲学生对语文的一种热爱,得不偿失。
丰富语文专业知识结构水平。
对基础学科如语言学、文章学的一些知识学得比较少、比较浅,以后系统接触少,造成应对一些具体问题时的捉襟见肘。比如语文课文涉及到很多文体,如通用文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艺类、故事类、场面类)、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每一种文体因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像记叙文的技法如:白描、波澜(抑扬、张弛、曲折、断续、动静、疏密)文脉、意境等,这些我们知道多少呢?
多向名家学习。
名家课堂异彩纷呈,一线教师学什么:学习时仰望星空,平视环宇,俯视脚下。有些个体的东西是学不来的(个人教学风格).
看课,看名师课就像看模特走模特步,我们不期待所有的老师都走到T型台上,但你永远也不会排斥他们带给你服装的变化和欣赏的快乐。
特级教师都是从不同角度找到突破口,研究语文教学,形成教学风格,多听多掌握就能提炼出接近于真理的概念。(例说课)
积累写作经验。
解读作品表面看是“眼力”的高下,实际上是“腕力”的强弱。眼高不一定手高,但手高往往能带来眼高。语文教师不仅要读懂作品的内容,还要鉴赏作品的好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缺少写作经验,自身写作素养不高,是很难看出作品的堂奥的。解读一个文本,必须把握住“这一个”文本的独特性,没有实际的写作经验,就看不到作品的好处妙处,解读只能是泛泛而谈。
提高文化素养,我们已经失去了优势,因为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不是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这是无法追回的遗憾。但先天不足后天可补,那就是学习。学习是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的,广泛阅读经典,阅读名著,日积月累,仍可期待。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素养也是,文本解读能力也是,教学智慧也是。只要我们有心学习用心积累,总能一步一步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总之,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果说我们的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苍翠欲滴!
文本细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当我们从文本中发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发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生命的真谛时,心中会充盈着喜悦,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在语言之河中畅游,在语言之途上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