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进展

2025-04-03 20:34: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通过本次工作,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1)系统总结分析了该区中生代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认为研究区经历了古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演化及其叠加、转换,后者主要控制了本区中生代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印支晚期(220~205Ma),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及快速折返,为大疃刘家铍矿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燕山早期(180~155Ma),欧亚大陆东部由被动陆缘转化为活动陆缘,伊泽奈奇板块开始向欧亚板块俯冲,控制了邢家山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燕山晚期(135~125Ma),伊泽奈奇板块的不断俯冲,岩石圈不断加厚,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控制了香夼斑岩型铜铅锌矿床和王家庄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锌矿床;125~115Ma,伊泽奈奇冷的洋壳的快速NWW向俯冲,引发地幔强烈对流,岩石圈拆沉加剧,壳幔强烈作用,幔源C-H-O流体涌入上地壳导致了巨量金的堆积,形成了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锑)矿,及胶莱盆地边缘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115~110Ma,伊泽奈奇板块后撤式俯冲,胶东地区转为大陆弧环境,壳幔混熔型岩浆高位侵入,控制了冷家、尚家庄、南台等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的形成;100~90Ma,伊泽奈奇-太平洋板块洋中脊俯冲消亡,上地幔物质强烈对流,岩石圈强烈伸展,形成了汤村店子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金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床和杜家崖式卡林型金矿。

2)首次系统研究了胶东中生代3期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并首次提出、论证了燕山早期此类成矿作用的存在。分别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法对成矿岩体和矿石矿物辉钼矿进行了精确测年,并通过综合分析对比,提出胶东地区中生代3期斑岩型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分别发生在160~155Ma、135~125Ma、115~110Ma。

3)首次明确提出杜家崖金矿为(类)卡林型金矿,并从成矿条件、成矿特征、成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证。该类型金矿的存在,为胶东地区岩石圈在中生代晚期经历了大规模强烈伸展过程的认识提供了矿床学证据。同时指出,广泛发育于栖霞-蓬莱-福山成矿区中南部福山高疃-东厅地区粉子山群中的金矿(化)可能均与此类型有关,已发现的杜家崖金矿和隆口金矿(微细浸染型)分别为该区的南、北界。

4)发现并较深入研究了福山岔夼金锑矿床(点)地质特征、成因,认为该矿床(点)为一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结合区域成矿背景和成矿特征,将其归属为造山型矿床之浅成矿床,成矿时代与该区金的主成矿期一致,并指出矿床受剥蚀较少,保存较好,深部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在综合研究该区该期,包括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金矿成矿作用及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胶东造山型金矿连续成矿模式。

5)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目前在胶东发现的唯一一例独立羟硅铍石型铍矿床。研究表明,大疃刘家铍矿为一严格受正长花岗岩中断裂构造控制的低温热液脉型矿床,矿石主要组成矿物为绢云母,含少量方解石、石英等,矿石矿物仅见羟硅铍石,多包裹于绢云母中;成矿流体为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水,可能少量岩浆水参与了成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正长花岗岩,成矿深度较浅(1.53~1.85km)。

6)系统总结了胶东地区中生代热液脉型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将胶东地区成矿区带系统划分为莱州西部、招远-平度、栖霞-蓬莱-福山、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乳山、文登-威海、荣成等7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并把胶东地区中生代成矿划分为金矿和非金属矿两大成矿系列,包括5个成矿亚系列、15个矿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