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的普宁市泥沟村,是个以张、许、陈等姓村民为主的多姓氏人口杂处的明代古村,总人口1.8万多人,各姓村民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在练江上游的虎山下创建了一方文明,成为璀璨的潮汕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如今,泥沟乡除了教育、养老等设施之外,还建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这是一般乡村所鲜见的。泥构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灯谜、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有灯谜、民俗等乡土著作近20种存世。
学校多过“米铺”
“同声学校”旧址是一所老祠堂。是张伯封办学40载的地方。张伯封生于光绪末年,18岁毕业于本村维新高小学校,学业成绩优异,深受族中长辈器重,留校任教。1928年,张伯封举家迁居泰国,两年后又回国,在村中创办“同声文学专修学校”,亲自讲授文学课,开设谜语课。张伯封还让大儿子张仲延协助校务。父子办学40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如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赖少其、潮剧作家张华云、谜家庄笑生、张伯人等,都是同声学校早期毕业生。张伯封遗著有《腐伧诗集》、《一斑谜学》等。
泥沟村社会风尚文明,素有文化之乡的雅誉,兴学育才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中办起了群众、锲金、德育、弥高4所完全小学。民间还有平民、新民、新生、寄庐、友德、翠英等初级小学和砺青文学专修班、田间学园等。真可谓“学校多过米铺”!更可贵的是,学子读书明理,纷纷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他们中有22人为革命牺牲了。群众学校是地下党和革命知识分子创办、由泰国华侨捐助经费而办的,是当年普宁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之一。
在泥沟,我们看到的中、小学校舍,都是非常漂亮的,且多与“华侨”两字有关。
花园读书会旧址
在泥沟村书画室隔邻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那是清末秀才张鸣知读书处“东芳别墅”。抗战时期,村里一班热血青年在这里组成“花园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等革命活动。
该楼大门朝南,门楣上塑着“东芳别墅”4字,院子里一排3间朝东小楼房,为二层建筑,居中一间较大,前有约1.5米高的平台。正面墙壁塑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话:“斯是陋室”,呈现着书香气。楼前是一个小花园,东边是一个4米见方的干涸水池,栏杆已毁,但仍隐约可见昔日之风韵。创建者张鸣知,曾到泰国谋生,发迹后归梓定居,修造这座小楼房,作为休闲、读书之处。据张氏族谱载,张鸣知在光绪年间,曾受命前往河南救灾,因功受朝廷诰封“光察使”,官居四品,并受赐“恩荣”牌匾。
历代人才辈出
泥沟村历代都有读书人,人才辈出。清代,有同治癸酉科拔元张珂彦,乾隆戊午科举人许兴让,光绪二十四年童试第三名(增生)许蕙生,还有近20名贡生、秀才等。这里,有几位读书人的治学精神值得一提:
许蕙生。光绪年间参加童试取得显著成绩后,公派留学日本,在东京宏文文学院博物馆师范科攻读。学成回国后,任普宁三都公立高等小学堂校长,后创办乌石镇高等小学。上世纪20年代末,他因掩护普宁二中学生的革命行动,遭国民党当局猜忌,在避居汕头时病故。故居“淡庐”藏书1300余册,遗作有杂文、诗歌、对联等手稿。(《普宁县志》有传)
张声典。“拔元”张珂彦之次子。邑庠生,例授太学生,学问渊博,教学严谨。是微书书法家,有手抄本《张氏手记》11本共150万字的遗作,已由普宁文史部门收藏。泥沟书画室保存张声典另一部手抄本《毗邻趣闻》,全书约20万字,全用特细狼毫竖写,极其工整秀丽,每字只有芝麻粒1/3大小,乍看书页上好像排列着一条条直线。
张华云。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于普宁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解放后,曾任汕头市副市长、岭海诗社首任社长。上世纪30年代,他受到陶行知先生教育学论的影响,回到家乡办起晓庄师范式的田间学园。他学识广博,能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潮汕历史文化,文学造诣很高,先后创作了32部潮剧,其中8部喜剧堪称精品。遗作有《张华云喜剧集》,诗词集《筑秋场集》,散文集《潮汕功夫茶道》等。
张仲益。归侨教师,幼年时随父张伯封在泥沟同声文学专修所就读,1947年起在普宁多所学校任教,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又担任泥沟书画室主任。工诗词、书法,有著作《益寿苑诗文集》、《联文选辑》、《灯谜集》等问世。
泥沟张氏肇基年代考略
盛世修志,族旺续谱。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廿一世纪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潮汕地区,增续族谱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弘扬,既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所取得辉煌成果的坚强信心,也体现了家族繁衍,振兴家国的美好愿望。
张氏翠峰祖作为普邑之望族,历代以来均重视族谱资料的修缮,只可惜在时代更替和社会动荡中,大部分的原始资料散佚无踪,以致关键的时间和人物关键节点缺乏详实的一手资料,在重修乡志族谱之时,考证相当困难,错漏之处在所难免。
现就翠峰公肇基泥沟的年代范围提出几点意见,抛砖引玉,谨供族内各裔孙贤达参考,争表高见,正本清源,以慰祖怀。
一、“元朝至元”说之来由
近年出版的《弥高乡志》考证出翠峰公肇基泥沟的时间为元朝至元22年(1285年),至今有700余年的历史。“元至正”之说的直接证据来自于钱阳老表亲的族谱记载,因一直有传翠峰公之妹(我们称之为老祖姑)嫁与钱坑南山公,且南山公生卒年明确可考(生于1269年)。当时之编者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认为老祖姑于十八岁出阁,又再次毫无依据的认为翠峰公年长老祖姑7岁,最后又毫无依据的认定翠峰公于25岁至泥沟创祖,数次折算之下,则推断出翠峰公来到泥沟创祖开基的“准确”时间为元朝至元22年(1285)。以上就是翠峰公肇基泥沟“元朝至元”说的准确来源,此未曾出现于泥沟张氏历来族谱资料的只言片语之中。
二、“元朝至元”之说是否确切
这明显是不确切的。首先,我们缺乏一级证据,也就来自于老族谱或者旧时方志所明确记载的时间,在此之外,其他都只能视为二级或以下的证据,在参考之时,需审慎取舍;其次,“元至正”理论的基本立足点为传说中翠峰公姻亲的创祖时间,这勉强可以视之为二级证据,但该证据必须立足于翠峰公胞妹,亦即老祖姑的真实存在性,对于此,我们后辈切不可擅加质疑,但亦不可足信,留待众裔孙们深入探讨,笔者窃认为此二级证据尚不足以单独支撑翠峰祖公的肇基年份矣;最后,让我们回归到自己的一级证据,我们的老族谱明确记载翠峰公娶溪南进上周氏,亦即我们的翠峰祖嫲,而溪南周氏老表亲的肇基年份至今均有明确记载,此为更有力的二级证据,因为这基于我们明确存在的一世祖嫲,在我们缺乏一级证据的局限条件下,从翠峰公本人配偶的信息来追寻历史的真相,这无疑是更加直接和准确的。
三、翠峰祖嫲年代略考
广东普宁溪南周氏始祖南益公,原籍福建漳州漳浦牛母村鹅公山娘仔寨,元至顺元年(1330)出生于长乐县,即今五华水寨,配东源陈氏。元末明初,始祖陈氏妈偕三子凤、麒、麟迁来潮州府潮阳县黄坑都一带定居,即今普宁溪南。自周氏定居溪南距今近七百年,传下有27世。溪南周氏二世三房麟祖,初创进上寨,后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继创崩溪即今溪南大寨。从以上族谱资料可以看出,进上寨的创始时间大约为明朝初期,换句话说,我们出生于溪南进上寨的一世祖嫲最早出生于明朝初期。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而“元朝至元”说称翠峰公于1285年肇基泥沟,这中间的时间跨度达到了惊人的73年!如果说翠峰公与一世祖嫲的年龄差至少达到73年,这明显是不符合历史和自然规律的。众裔孙需怀有诚以待实、慎终追远的态度来看待“元朝至元”说所留给我们这个难以解释的时间差问题。
四、代数繁衍的大数据
我们再来将眼光投到周边的族群,特别那些明确记了载肇基年份的大型宗族,他们的代数繁衍资料无不严格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跟泥沟张氏一样,这些大型宗族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现今人口均以数以万计,首先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其次是具有几近相同的文化和经济背景,在大数据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借鉴价值。泥沟张氏至今繁衍24代,钱阳林氏至今为32代,溪南周氏至今为27代。而据考证以及溪南老表亲提供的资料,我们的一世祖嫲周氏为周氏二世三房麟公之女或孙,即溪南周氏的第三或第四世对应我们的一世,简单折算可知,泥沟张氏与溪南周氏的代数繁衍大数据高度重合,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溪南周氏所提供的二级数据更加具有可采信度。溪南周氏一世祖生于1330年,传今691年而有27世,则2021-1330=691年,691/(27-1)=26.57年传一代人。这种换算关系并不是孤例,我们把这个数据放到其他宗族身上也高度吻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无端的猜测。
泥沟许氏二世祖妈偕子许顺德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从潮阳迁来泥沟定居,按《许氏族谱》所记,许氏三世顺德公生于1415年,传到今天,则许氏有25世。按顺德公生于1415年,为泥沟一世推算,则其传今有600余年而23代人。泥沟许氏三世祖生于1415年传下25世,除去一世二世,2021-1415=606年,606/(23-1)=27.54传一代人。
天顺元年(1457),郑氏一世德轩公与父兄自福建永定迁长乐再移泥沟创潭墘寨,传至五世养淳公,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及长,娶系张氏六世毓章公之女,即张氏七世祖姑。做比对,则郑氏五世与张氏七世为同一代,即张郑相差两代人。郑氏德轩公同来泥沟创居及后又迁去高埔另创村的兄弟郑氏德兴公,按《郑氏德兴公族谱》所记,郑氏传今有21世,则与泥沟张氏传代数据又吻合相符。大长陇陈氏一世祖生于1336年,传今685年而有26世,则2021-1336=685年,685/(26-1)=27.4年传一代人。
如果该大数据成立,让我们来反推我们泥沟张氏翠峰公的出生年份。24代×27岁/代=648年,那么翠峰公的出生年份为2021-648=1373年,即洪武六年,而之前曾有旧资料显示翠峰公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肇基泥沟,相互印证之下,此推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从唯物历史观的角度,基于不同信度的二级数据,再从代数繁衍的大数据等方面进行推断,翠峰祖公肇基泥沟的年份大约为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吾泱泱望族,在此问题上切不可人云亦云,当立足本身,细心求证,方不负吾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丰功伟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