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为什么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了呢,原来庙号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 ”或“ 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明成祖的庙号是后来嘉靖皇帝自认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明太宗朱棣类同,所以,追尊为成祖,成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也许是认为朱棣的成就大,可以与开国皇帝的功业相提并论。朱棣在位期间是明朝的鼎盛时期,开疆拓土,远渡重洋结交外邦友好,发展了航海业、商业等。后人为记述他的功绩,称“成祖”。望采纳,谢谢!
朱棣刚死,他儿子明仁宗上的庙号是明太宗,明成祖的庙号是明世宗嘉靖改的,明世宗因为是藩王入籍大统,总要做些加封祖上皇帝 以表明自己是朱棣的嫡系子孙,继位是正当的 没有争议。就跟汉宣帝即位后要群臣商议给汉武帝加庙号,提升汉武帝的地位,为了表明自己是汉武帝的嫡系正统。庙号从宗变成了祖,是提升了,祖有功而宗有德,庙号为祖的一般都是开国皇帝或者完成统一的皇帝,如清太祖努尔哈赤 开国皇帝 ,清世祖顺治在位完成统一天下。成用做谥号 一般就是指有建立大功业的意思,朱棣一系,本是藩王,但是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推翻了 朱允炆 当上了皇帝,这对子孙后代来说当然是了不起的功绩,不要皇帝没他这支什么事。
还有我不是大爷,是小哥
嘉靖皇帝给改的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