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简答题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2025-04-15 13:24:5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背景: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个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了落后于关东各国。关东的大国看不起秦国。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秦孝公决心彻底改革。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实行变法。

内容:商鞅变法时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350年,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A、政治方面——是以池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加强中央集权制所需要的政治制度为重点。

a、 制定二十级爵——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以后根据人们的军工大小受与爵位。

b、实行县制——分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c、实行什伍制度——秦之都乡邑聚集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要求居民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

B、经济方面——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废井田,开阡陌,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统一度量衡。

回答2:

商鞅变法的背景:
1、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确认其土地私有权;
2、战国时期诸侯战乱不断,要求通过变法强大自己,战胜其他国家;
3、战国时思想方面“百家争鸣”,法家的变法思想盛行。
商鞅变法的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工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就贵在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拍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意义:
1、秦国的阶级得到发展;
2、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
3、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