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是我国最常见的大宗食用菌品种。但菌种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影响菇农栽培效益的潜在因素。一般一个表现优良的菌株连续栽培4年后,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出菇迟、长势弱、产量不高、抗杂抗逆能力减弱等退化现象。大家通常用组织分离等无性繁殖的手段来进行复壮,虽然简单,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用孢子分离法来复壮菌株才是解决种性退化的有效途径,但菇农朋友对该技术知之甚少。现简述如下:
(1)种菇选择
选择形态端正、生长健壮,能代表该品种优良性状的头潮子实体为种菇,并当种菇成熟、菌盖达7~9厘米且边缘稍卷或平展时采摘。
(2)装置与灭菌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准备3个1000毫升烧杯和3个9厘米培养皿,用0.2%新洁尔灭清洗干净,将培养皿放入烧杯底部。用75%酒精药棉将种菇表面轻擦后,菌褶朝下放入烧杯中的培养皿中,如有插菇钢丝架更好。用无菌水滴湿的4层无菌纱布盖在烧杯口上,再覆一层白纸,用皮筋扎紧后,移入接种箱。在接种箱中另放入30~40支PDA斜面试管培养基、接种铲、镊子、酒精灯等工具,用甲醛或克霉王熏蒸灭菌。
(3)接种与培养
放入接种箱的种菇在8~12小时后就有大量孢子弹射,产生一层灰白色的孢子印,这时要及时接种。双手用酒精等消毒剂擦洗,先将接种铲在酒精灯上灼烧灭菌、冷却,用镊子夹出种菇,取出培养皿,左手食、拇指夹住皿体,再取1支试管用小指和无名指夹住。右手食、拇指持接种铲,小指及无名指拔出试管棉塞,用接种铲从培养皿中央铲取孢子接在试管培养基中央,随即塞上棉塞,贴好标签,置于25℃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一朵种菇产生的孢子可接试管种20支。培养后3~4天为孢子萌发定植期,外表看不出任何变化;7天后孢子开始萌发,四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体;16天左右菌丝布满培养基,即得一代纯菌丝母种。如有污染管应及时弃除。
(4)母种扩大与原种转接
认真比较培养好的一代母种,选取长势、长速、长相最佳的几支(其余淘汰),挑取前端最整齐粗壮的部位,转入新的试管,一般一代母种扩大10支左右。二代母种培养成功,再选择一次后,一部分用于保藏,另一部分进行原种转接。一支母种接5瓶原种,菌丝满瓶后10天左右进行出菇试验。
(5)出菇试验
用普通培养基配方进行代料栽培,一般要搞20~50袋。接种后在适宜条件下发菌,菌丝满袋并经后熟期后,按预定方案分小区进行出菇试验。整个发菌、出菇过程要按连续观测的方法,对复壮菌株的吃料能力、发菌速度、出菇快慢、抗杂抗逆能力及朵形、潮次、产量、质量等指标进行严格测定,达到预期水平后,方可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