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为何一举成功?

2025-04-13 04:28: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网络配图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大明王朝经历了建国后最为耻辱的一场战役,土木堡一役,葬送了大明最为精锐的数十万将士、战斗最有能力的数百位将军,以及大批的治国文臣,最为难以接受的是,连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虏了,同时,更加紧迫的是,以也先为首的瓦赖大军围困大明都城北京,一旦城破,大明百年基业,可能就此毁于一旦。

大明王朝进入了最为凶险的一段历史。

土木堡一役

此时,留守北京的以于谦为首的文武官员当机立断,说服孙太后,立明英宗弟弟?王朱祁钰为皇太弟,上下一心开展了北京保卫战,击败了也先,延续了大明国祚,可谓居功至伟。之后,明王朝迎回英宗,尊为太上皇,囚居南宫。景泰帝为防皇位有变,断绝一切文武官员同英宗来往。

到了景泰八年,朱祁镇通过大明自成祖朱棣后大明王朝唯一的一次政变,“夺门之变”重新登基继位,重掌乾坤,那么,被困居多年的英宗皇帝,为何如此轻易的就多门成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网络配图

一、明英宗民心善存。纵观明英宗一生,除去令人失望的土木堡之变,在其他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政事上,虽说不上政绩卓然,却也能够尽量任用有能力的大臣去处理,做一个守成之君完全没问题。家庭方面,也没爆料出什么特别不合理法的爱好行为,对孙太后孝敬有加,同钱皇后的故事至今令人感动,最为重要的是,明英宗还废除了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妃嫔殉葬制度,这些方方面面,可见明英宗的为人,作为一个皇帝来说,还是可以的。

二、景泰帝废立太子,失人心。景泰帝朱祁钰刚继位时,众大臣和孙太后其实和他是有约定的,国家危难,他暂登皇位,但是以后的皇位还是要传给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但是景泰帝坐稳皇位后,人总有私心得,就想废了朱见深的太子地位,而立自己的儿子。这个事情让景泰帝同孙太后以及众大臣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摩擦,更为难以置信的是,景泰帝自己的汪皇后都反对景泰帝的这一想法,但是他依然一意孤行,把反对自己的皇后废掉,同时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件事让很多人心中有想法,为之后的多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三、孙太后的支持是关键。孙太后作为前朝皇后,威望高远,当时在北京保卫战时,紧急立朱祁钰为皇太弟的策略就是她同众大臣商议的结果,之后朱祁钰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当然,小太子很早就去世了),她肯定也是很不满意的,在她这种传统礼教影响一辈子的人眼里,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盗取皇位行为,在“夺门之变”时,史书记载得到了她的首肯,这为“夺门之变”的合法性和争取广大大臣的支持赢得了基础。

四、这点是我推测的,我认为“夺门之变”时,景泰帝其实是默许了,因为他也心累了。纵观景泰帝的一生,其实他算不得一个大奸大恶的人,不是历史的阴差阳错,他就是一个太平王爷,有慈爱的母亲太后,有友爱的皇帝哥哥,有一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明英宗出征瓦赖的时候,就命朱祁钰监国,说明对他是很信任的。朱祁钰危难之际登上帝位,保卫了北京,保卫了大明,也是功劳巨大的。唯一一点缺憾就是一点私心(其实在某些方面讲也谈不上私心),想让自己儿子当皇帝,但是现在儿子也去世了,自己本来从一个救国英雄变成了别人心中的“窃位大盗”,心中肯定是不好受的。史书记载,“夺门之变”前夕,景泰帝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多重打击下,多种因素交织下,我想,朱祁钰可能也心累了。很难想象一个执政这么多年的当朝皇帝,对“夺门之变”这么低级的政变一点防范和反击能力都没有就束手就擒,难道政变就靠一句“朕乃上皇也”就能成功,显然不是,所以我想,朱祁钰对“夺门之变”其实也是采取默许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