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同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的精神活动。人类在一个不断发现美和不断创造美的精神活动过程中,认识自身,寻求自身的价值。比如说: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谁的涟漪不断扩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欢喜.......
欣赏者的需求、趣味、消费能力是构成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上不同艺术价值圈,各个时代的最高艺术价值圈,要求并创造着属于那个时代自己的杰出艺术家和艺术大师。
艺术欣赏一般将作品从整体构成上分为外层面和内层面,即外部形式结构和内在情感意蕴两个层面。以绘画为审美对象来说,欣赏活动初步形成的感觉印象是外层的视象感觉,色调或明亮或暗淡,表情或宁静或躁动,笔致或飘逸或沉厚,意向形式或和谐或奔突,格调或质朴或华贵等等。视觉感受力,主要是对“形”的感觉的灵敏度。我们大多只注意“色盲”,实际上“形盲”比“色盲”要多。视觉形象感受如:斜三角形的动势,正三角形的稳态感,垂直直线的肃穆,波浪线的起伏运动,锐三角形的冲力,重复线形的交错、重叠、张力、对峙、疏密、均衡等等构成的不同动势。
再举个例子: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友的铜版画《农民的暴力》组画之五《反抗》
整体形式感是农民反抗者群体的怒潮自右向左前方汹涌而来,形成一条有冲击力的横向倾斜线。一个在前面喝令的年老农妇的高达背影和她高高举起的双手,以其竖向倾斜线和怒潮的横向倾斜线交叉,共同结构为向前向上的“力的图式”。队伍上方一面展开的旗作为一条副线强化了向前、向上的迅猛动势,又以被风鼓起向反方向展飞的“力"使动态化意向获得平衡。
另一幅〈织工暴动〉组画之三《职工的行列》,这一幅的总体形式感是横跨画面一条静静的水平线。在几乎占去3/4大面积,分割式的水平线下,准备暴动的织工行列以一种沉默的、埋头向前的、被压抑着的”力的图式“酝酿爆发。这一水平线蕴藏的”力“和《反抗》的力不同,它是”高潮“的准备,不是”高潮“的到来。但总体形式感又绝不是一条死寂的横线,它被一只象是伴随呼喊声的手,一只拳头冲破了,这一高点顺着女工背上睡去的孩子的手臂,构成视觉三角形的右侧弦线。从同一高点向左下方伸延,和另一织工揣持着的斧头相连,构成视线三角形的左侧弦线,或者说,在这两条弦线区,正是整个构图的神情集中点-----”画眼“所在。
如果我们能迅速抓住画面最基本的形式感,总体形式结构和”力的图式“,就能唤起与画面情感相对应的审美感受。
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论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性
现在的一些幼儿园,在选择美术活动的时候,一般都不选择欣赏活动;到外面去观摩的美术展示活动,也都以绘画、手工等形式来呈现;那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呢?难道美术欣赏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没多大用处吗?《纲要》的艺术领域方面,在强调幼儿教育的儿童化、整体化与生活化的同时,敏锐地抓住了艺术最根本的特点即美与独创,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强调幼儿的艺术教育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要始终把对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把幼儿艺术教育纳入幼儿教育的整体之中,强调了它是幼儿教育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美术活动主要就是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孩子的审美情趣,总的说来就是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可以说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美术欣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对于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却很少开展,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对美术欣赏活动的不重视,因为现在家长关注更多的是有结果的活动;二是教师本身不具备这样的素质,不知道如何开展,从什么方面去引导幼儿欣赏,从而使孩子缺少了许多参与艺术体验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加德纳,他把艺术过程的参入者分为创作者、欣赏者、批评者和表演者四种。研究表明,7岁以前的孩子都能达到表演者、欣赏者和艺术家的基本要求。这就意味着,对7岁前的孩子进行美术欣赏,使他们参与感受、体验、创作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可行的,这也提示我们,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面。所以通过在幼儿园中的美术欣赏,来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家长,来参加家长半日活动时,都比较喜欢看一些能反映孩子能力水平的活动。哪怕是美术活动,画一张画也比欣赏一幅画更让他们感兴趣。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听见家长在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从家长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听出,家长喜欢一些实质性的活动,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而不得不开展一些家长喜欢的活动,这使得一些美术欣赏活动更难入选教材当中了。因此要想在幼儿园中深入开展美术欣赏活动,首先就是要改变家长的这些陈旧教育观念,让他们明白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家长园地刊登一些有关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文章,或在家长学校讲授一些开展欣赏活动的好处,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此方面的活动。
二、教师要树立对美术欣赏的正确看法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美术作品和谐的、令人愉快的、产生无限想象的探索。其目的是使孩子能发现美,加深对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孩子的审美灵感,提高艺术素养,发挥孩子的独立个性,大胆表白自己观点的能力,从而使孩子更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能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在孩子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的美术素质很重要,它将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教师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应答孩子的很多问题,势必要查找很多资料,势必要参考其他人对作品的看法,同时老师也要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审美欲望。
美术欣赏过程中不仅需要培育孩子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能力,还需要培育一种对复杂的视觉以及它的深奥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指导。在欣赏活动之前,老师要注重孩子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注重孩子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孩子在欣赏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1、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的环境。活动室环境的布置,在色彩上要力求淡雅,形象造型可爱,内容有情趣,符合学前儿童的审美趣味。欣赏是一种文化传递的现象,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老师服装的搭配、优美生动的语言、活动室创设宽松愉快的气氛等都会感染、同化孩子,产生心理体验,影响着孩子的欣赏水平
2、为幼儿创设与活动相适应的审美环境
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身边到处有美,大自然中的午夜星辰、晨露朝阳、平湖秋月、丛林山川,我们许多人却把它视为平常,其实它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像孩子熟悉的冬天的雪景、春天里嫩嫩的绿、夏天的荷叶和含苞的荷花、秋天金黄的落叶等,融合了很多美的意境。大自然的美取之不尽,老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引导孩子,带孩子去体验,感受它们的美。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晨间锻炼、午后散步等时间,引导孩子去发现身边美的事物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美的感受。皮亚杰认为:“儿童看到、听到的东西越多,就越想多看多听。”我们通过让孩子体验这种审美情境,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兴奋,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从而激起他们审美欣赏的兴趣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动机。
3、以音乐为背景,陶冶幼儿的性情
平时,我们可以在活动室里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这样既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感,同时又能安定孩子的情绪。有研究表明,让孩子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但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他们艺术创造力的发挥。
此外,教师在选择欣赏的素材时,不能盲目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孩子的年龄小,教师在选择欣赏的内容时,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合他们欣赏的内容;
2、所选的欣赏内容应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便于孩子想象,具有艺术魅力;
3、选材的范围要广,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大自然、家居、服装、名人名作、优秀儿童画等方面来选择。
三、 让幼儿与大师的作品对话
中外名画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即使孩子不能理解画面的深刻含义,说不出对象为什么美,美在哪里。但却能感受到美,体验到美,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他能够感知到名画中色彩的深浅变化以及对比色的应用。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名画,让幼儿从小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幼儿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欣赏的知觉和选择也就更敏感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师的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幼儿喜欢贴近自己生活、富有情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美术作品。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梦》作为欣赏点,引导孩子探索画中用来表现人物神情和姿态的线条,感受曲线的自由、流畅及传达的舒适感,让孩子边看画,边用手画画这些曲线,使孩子从单纯的视觉感受进入更深的内心体验,加深对曲线的印象和感受。还有许多值得孩子欣赏的画,比如凡高的《向日葵》、马蒂斯的《红色中的和谐》,还有莫奈的画等,他们的用色都很漂亮。我们教师要注意发掘,让孩子在欣赏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吸收大师们的构图、线条、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及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丰富了孩子的艺术感觉。
四、让孩子通过动手创作来表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幼儿感受了美总是想表达出来。欣赏活动中他们初步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就产生了表现的愿望。这时教师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不仅对幼儿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由于能力的迁移、习惯的养成,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自信心和独立精神也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孩子的个性不同,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也不同,因此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机会,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与相应的操作中进行自由创作,表白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不仅有视觉体验还有了操作经验,起到了欣赏带动创作,创作反过来又加深了欣赏体验的效果。
当前审美教育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受到空前的重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内容,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更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欣赏活动中,孩子会接触到许多自然的、人文的、生活中的不同事物或作品,这有助于开阔孩子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并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并能促进孩子对艺术及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了解,使孩子具有初步的美学修养和一定的艺术评鉴能力。因此,让我们老师为他们提供一切可以欣赏的机会,帮助他们练就一双感知美、发现美的眼睛吧!
一、什么是幼儿美术欣赏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一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和具体作品的欣赏,初步感受对称、节奏、和谐的美,喜欢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二是初步感受周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以及构图等的表现性,并产生一定的情感;三是初步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形象、主题、内容的意义,了解美术作品的如何表现现实生活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四是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乐趣,能积极投入美术欣赏浩劫五是能用自己的语言与别人交流和评价成人与同伴的美术作品。
二、为什么要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爱美是人的本性。幼儿纯真好奇,用极大的热情去探索周围的一草一木,但这并不是说幼儿一生下来就具有对美的敏感性。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是有个体差异的。由于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是其以后进行艺术表达和创造的前提,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
首先,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目的。
其次,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因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三、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策略
3.1为幼儿选择适宜的美术欣赏内容。
歌德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因此,教师在为幼儿选择美术欣赏内容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3.1.1要遵循高度艺术性,尽可能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
①可以选择形式感强的美术作品。
如绘画中色彩明亮的、阴郁的、欢快的、悲伤的,体现鲜明色彩个性的作品;构图富于节奏,韵律的作品等等。如凡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②可以选择大量的山水花鸟,风景静物作品。
山水风景作品能激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 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作品,这恰恰与幼儿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幼儿的喜爱。
③可选择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使孩子们从美术的各种表现方式中感受到各种形态的美。
如齐白石《秋色有香》中国写意画的意境美,凡 · 高《向日葵》、雷诺阿《金发少女》等西洋古典画的通真细腻美等等。
3.1.2要考虑本班幼儿的兴趣与理解能力,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和幼儿感兴趣的美术欣赏内容。
幼儿喜欢熟悉的物体和明快、简洁的作品风格。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地、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幼儿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重要标准。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事、物,尽量选择那些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接近的形象与内容,以利幼儿理解和接受。
3.1.3要综合考虑幼儿年龄和个体差异,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幼儿往往关注作品的内容美而忽视形式特点。在幼儿自发的欣赏活动中,他们仅仅满足于作品中画了些什么,很少有意识地注意到作品的其他一些形式审美特征,也很少有意识地把一幅作品当作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来欣赏,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因此,教师在选择欣赏内容时,要尽量考虑到幼儿的年龄与个体差异,对于一些审美水平较低的幼儿,可以选择画面内容丰富、象征意义较浅的作品。
3.2开展幼儿美术欣赏的一般流程。 一般来说,一次完整的美术欣赏活动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环节:
3.2.1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
对艺术作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应把儿童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如在米罗《哈里昆狂欢节》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未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始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面对儿童的这种表现,教师如果选择制止、阻拦甚至训斥儿童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的态度,就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妨碍儿童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审美心境的形成。此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表现欲,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儿童一起作出真实的反应,拉近与儿童的距离。
3.2.2回到整体,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
这是又一次的整体感受,它建立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之上,与第一印象相比更为深刻和到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总结,或者请幼儿猜猜作品的名字(或为作品起名字)来进行。因为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常会感受到一些成人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成人意想不到的话。此时教师应当肯定幼儿的想法,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让他们根据自己对作品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迸发新的火花。最后教师可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帮助幼儿从整体上理清思路、加深体验。
3.2.3创作与作品评议。
当幼儿感受和欣赏了大师的作品后,幼儿同时也就产生了创作的愿望,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情至所归的事情,不能忽略,也不可强求。可以模仿大师,也可以效仿大师的作画风格进行创作。
创作之后的评议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整个活动的必要和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另外一种欣赏活动。评议可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如先画完的幼儿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或放在展示板上进行展示,并小声地互相谈论和评议;整个创作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小朋友们自由走动,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便于幼儿把对名作的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同伴们和自己作品的欣赏中来,也使儿童有一种自豪的体验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