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的白粉虱怎么治

2025-04-02 18:26:2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专家解答

白粉虱在各地日光温室中都有发生,已成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上一种主要害虫。白粉虱寄生范围很广,包括多种蔬菜、花卉,对瓜类为害比较严重。

(1)症状温室白粉虱以成虫和幼虫群集在叶背吸食汁液,使叶片退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成虫和幼虫还能排出大量蜜露,引起煤污病的发生,污染叶片和果实,影响呼吸和同化作用,降低产品质量。此外,白粉虱还可传播病毒病。(2)发生特点白粉虱在温室中可安全越冬,以各种虫态在蔬菜上繁殖为害。一般35~40天完成一代,数量可增长30倍以上,形成翌年虫源基地。春季和初夏该虫随移栽的菜苗传播和成虫飞行扩散,迁到下茬蔬菜或杂草上;秋季和初冬又以基本相同的途径迁入温室,完成年生活史。由于保护地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错,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3)防治方法①日光温室秋冬茬栽植较耐低温的绿叶蔬菜,可免受危害并能切断白粉虱的生活史,还能节省能源提高经济效益。

②培育“无虫苗”是关键性防治措施。具体做法是:冬、春季苗床要与生产温室分开,结合整地清除残株杂草,施用烟剂熏杀残余成虫;避免在白粉虱发生的温室内混栽育苗。

③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将黄板涂10号机油后挂于行间,略高于植株诱杀成虫;或用市售黏蝇诱杀卡,每667米2挂15~20个,有效期可达1个月左右。黄板(卡)可兼治美洲斑潜蝇、蚜虫等。

④设施甜瓜上初见白粉虱成虫时,释放丽蚜小蜂“黑蛹”3~5头/株,每隔10天左右放一次,共放蜂3~4次,可有效控制白粉虱发生。

⑤在白粉虱发生早期和密度较低时喷药。可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40%乐果乳油各1000倍液。注意轮换用药,延长杀虫剂使用年限和延缓抗性产生。

⑥当白粉虱发生较重时,用22%敌敌畏烟剂每667米20.5千克,于傍晚收工前将棚室密闭熏蒸,杀灭成虫。

提示板

新建大棚温室应在通风口设置防虫网,防止白粉虱迁入。露地瓜田应远离温室大棚,因棚室内越冬的白粉虱是瓜田的虫源,应尽可能使瓜田远离感染白粉虱的棚室,减少扩散机会。

回答2:

温室白粉虱属同翅日,粉虱科。除了为害茄果类蔬菜外,该虫还为害瓜类、豆类等蔬菜。成虫和若虫群集叶背吸收汁液,使叶片失绿变黄,严时萎蔫、枯死。白粉虱(成虫)分泌的蜜露,可引起煤污病的发生,降低商品价值;此外,还可传播植物病毒病。

成虫体长0.8~1.2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白色蜡粉。卵长0.2~0.25毫米,长椭圆形,有短卵柄,初产卵淡黄色,后变黑色。若虫共3龄,1、2、3龄体长分别为0.3、0.4、0.5毫米。长椭圆形,扁平,淡黄绿色。体表具一短不齐的蜡丝状突起。4龄若虫又称伪蛹,长0.8毫米,椭圆形,背面具11对蜡质刚毛状突起。

温室白粉虱一年发生10余代。每年秋末、冬季至初春在温室中危害或越冬。5~10月份迁往露地菜田繁殖危害,以8~9月份危害最重。成虫对黄色趋性强,不善飞翔,扩散缓慢。在田间先点片发生,后蔓延全田,虫口分布不匀。成虫喜在上部嫩叶取食产卵,并随寄主生长而转移,形成了成虫、卵、若虫在植株上垂直分布特点:顶端嫩叶多为新产的绿卵,稍下部叶片多为变褐及变黑的卵,再下部多为低龄若虫、老龄若虫,最下部叶片则以伪蛹为多。成虫除两性生殖外,可孤雌生殖。产卵于叶面上,散产。初孵化的若虫可在叶背短距离爬行,3天内寻找取食场所,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足和触角退化,开始营固着生活,直至羽化成虫。因此天敌昆虫对其抑制作用大。

防治方法(1)培育无虫苗。

外地调入种苗要认真检疫。温室和露地菜田应及时清除残枝、落叶等。

(2)物理防治。

温室大棚门窗或通风口悬挂白色或银灰色塑料条,拒避成虫进入;或在棚室内设黄色诱虫板(带)诱集成虫。

(3)生物防治。

采用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中华草蛉和轮枝菌等天敌可防治白粉虱。如当番茄平均每株白粉虱成虫在0.5头以下时,每隔2周连续3次释放丽蚜小蜂每株共15头,可控制白粉虱的发生为害。

(4)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应在虫口密度较低时早期施用。用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或2.5%功夫菊酯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另外,可用22%敌敌畏烟熏剂,每667平方米250~400克;或用敌敌畏、敌杀死、消抗液混合剂(7∶1∶0.5),每667平方米300克,熏杀。上述药剂每7~10天一次,连续3~4次。

回答3:

因温室白粉虱主要在北方保护地内发生为害严重,所以应以冬春季生产温室为防治重点,培育“无虫苗”,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积极选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合理选用化学药剂防治。

防治温室白粉虱应注重预防,在发生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农业、物理等各种防治方法综合运用,将为害损失降低到最小。

回答4:

可以用呋虫胺防治,禾下土

回答5:

温室白粉虱的主要特点:一是个体很小,成虫也就长1毫米多一点,若虫的长宽都不到1毫米;二是成虫翅和若虫体表都有白色蜡粉或蜡质的突起或蜡丝;三是它们大量吸食叶片的汁液,形成黄色斑点甚至使整叶变黄,植株萎蔫甚至枯死。
白粉虱的成虫有翅膀,人一靠近,它就会乱飞,很难捕捉。另外,它的个体虽然很小,但群体数量很大。它在北方一年发生10多代,发育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世代重叠现象突出,这些都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防治温室白粉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栽培防治包括清除棚室周围各种植物及其残体,减少虫源;棚室周围尽量种植粉虱不喜食的芹菜、油菜、韭菜等;注意培育无虫苗并在育苗地设置24~30目的防虫纱网。
黄板诱虫是利用粉虱对黄色的趋向性,在棚室内设置专门的黄色粘虫板,与作物等高或处于蔬菜冠层的上部。上涂10号机油(可加适量黄油,以增加黏度),每7天补刷1次机油。
点片发生阶段即进行化学防治。可以施用以下药剂: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啶虫脒1000倍液、1.8%阿维菌素2000倍液、25%灭螨锰1000倍液以及10%联苯菊酯1000倍液,或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药剂防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由于粉虱容易对药剂产生抗性,所以应该注意轮换使用和限制用药次数;二是由于害虫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一般需要连续防治2~3次;三是注意喷洒叶片背面和所有可能藏虫的地方。
还可以采用敌敌畏熏蒸法,即在傍晚密闭温室,点燃混有敌敌畏乳油的锯末,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0.3~0.4公斤,或用22%敌敌畏烟剂,每亩0.5公斤。
人工释放丽蚜小蜂可以有效地防治温室白粉虱。要在发现白粉虱后立即释放丽蚜小蜂,当每株有白粉虱成虫1头以下时,每亩释放1000~3000头丽蚜小蜂,虫口数量大时也要相应增加释放天敌的数量,一般需要连续释放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