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我并不喜欢中国古代的文学。因为在其中,我很难找到爱的因子:屈原的楚辞,笼罩其中的是放逐者的自恋和对曾经拥有的“辉煌”的回忆;诸子的经典,字里行间,攻守辩难,一招一式都恨不能置对方于死地;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仿佛在营造一种滔滔不绝的气势威吓读者;《三国演义》中,那毒辣的权术和阴谋,那尔虞我诈,合纵连横的手段,竟被奉为最高准则……爱,似乎是这些时代、这个国度文明状态中的匮乏。 特蕾莎,不是手握权柄的国王,也不是著作等身的学者,她只是一位瘦弱文静的修女。在她的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至它受到创伤。”正是缘于这样的信仰,她走出修道院的高墙,走进那些不避风雨的贫民窟,握住将要横死街头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让他们含着微笑离开这个冷酷的世界;她亲吻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她细心地从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她亲切地抚摩麻风病人的残肢……她的人生朴素无华,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她拥有爱,给予爱,也收获着爱。 安徒生,在寒冷的冬天,没有钱买煤生火取暖,在一间仄仄的小屋里,他裹着毯子写下了《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他忍受着寒冷与饥饿,眼睛里却闪烁着爱的光芒。他增添着世间的爱,抵抗着世间的恶。他给予孩子们勇气,去实现童话里的梦想。他的文字,是一双温暖的手,焐热了孩子们寒冷的心灵;是两瓣湿润的唇,亲吻着孩子们干裂而苍白的脸。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了,其实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并非没有爱的存在;屈原的楚辞中,国家的兴亡,民生的涂炭,那颗滴血的心在为祖国流血,那《离骚》中的歌吟,是对人民爱的抒放,爱无时无刻不渗透在屈原的字里行间;诸子的散文中,充满了对天人关系、道德人伦的理性思考,表达了爱对人性与自由的呼唤;即使是在写尽政治家、纵横家们纵横捭阖,玩弄权术的《三国演义》中,一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道出了一代英雄豪杰对锦绣山河的热爱和壮志难酬的叹惋。 东西方人对爱的诠释是不同的:西方人的爱,是热情的、绽放的;东方人的爱,是含蓄的、深沉的。爱,既蕴含在温柔与宽容之中,也隐藏在尖锐与锋芒背后。这大概就是东西方文化中爱的差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