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比的一级代表进光量相差一倍,绝对无误。
比如通过扩大一级光圈,或者延长一倍的曝光时间,或者ISO提高一倍,就可以使进光量大一倍,也就是曝光+1级,这很好理解吧。
至于还要加什么公式的那绝对是错误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反驳,曝光1秒和曝光两秒的两个照片,进光量明显是相差一倍,因为曝光2秒中途间断就可以变成2个曝光1秒的照片。再比如,把水龙头打开,用杯子接水,接2秒钟接到的水明显是接1秒钟水水量的两倍。至于那个计算公式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听都没听过,难道1000的1/3和100的1/3相等么?不相等又怎么同级互换呢?
再说那个傻公式,差一级是1:3,差两级是1:4,那只换一级光圈再加一档ISO维持1:3,设这一档ISO的值为a1;另一个情况,差3级是1:5,差4级是1:6,我用加一档ISO来维持1:5,设此时的ISO一级为a2,那么a1居然不等于a2了,同样ISO100到200就不一样了,这我就费解了。
至于光圈的数字是, 光圈系数 = [镜头焦距] / [入射瞳直径] = f/d ,这点不清楚的可以百度百科一下光圈系数。
其中的相差1倍的概念体现在进光孔的面积相差一倍,这也很好理解。
比如50mm镜头,最大进光口直径即光圈为25mm,那么最大光圈=50/25=2.0
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加减光圈,快门速度,和ISO(一项一级加则另一项减一级)来调整照片的风格。如果你还不是很了解景深概念的话,我顺便说一下。
1/1000s f2.8 和 1/15s f22 的画面亮度是一样的,那么这么变有什么差别呢?你试试就知道了,f2.8的背景虚化很大,而f22前后景基本清晰。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我们通过变化光圈和快门的数值就是为了控制景深。
同时控制景深的还有,相机离拍摄物越近,景深越小;镜头焦距越大,景深越小。
打字都打累了。
这是布光的概念,一般是主辅灯的差别
光比产生的原因,一是画面美观,层次效果。二是可以辅助控制宽容度。
彩色负片的宽容度是7档光圈,所以要在你选定了光圈值之后去确定所有被摄物,都要符合这7个档的光圈,也就产生了比例关系。
根据光圈来计算的话,如果说一个光源是1/60s、5.6的光圈,另外一个光源是1/60s、4的光圈,这两个光源之间的就是1:4。也就是差一档乘以二。
在整体布光中,最主要的就是保证前后景出现参差的情况下保证光比统一,画面就会相对柔和,在多加熟练操作,就会慢慢的知道如何控制所有画面光比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在人像摄影中灯与灯的光比 同样的距离,同样的附件,同样的功率下,调节输出功率,比如1/1-1/2相差一档光圈,也就是2:1的光比。
常用的中间调
主灯1/4输出 副灯1/8输出 轮廓灯 1/2输出
公式搞错了吧,应该是1/2的n次方,(n代表光圈整相差值)如:f5.6:f2 光圈差值为3, 应该就是1:2的3次方,即 1:8,我的理解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