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问题 如何理解牺牲率?

2025-03-29 13:07:0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用来抑制不断增长的总需求。但是,如果政策没有被完全预期到,它们将暂时使得产出和就业的水平降到完全就业以下。
这种产出和就业机会的下降,是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成本,必须被加以考虑。其实简单的理解,牺牲率就是反映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即通货膨胀率减少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产出下降的数量。用公式表示即:牺牲率=GDP下降百分比÷通胀下降百分点数。 例如,假设通货膨胀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GDP下降了3个百分点,则牺牲率=3%÷2=1.5%。
实际上,从理论上说,产出的下降不能直接由GDP的下降反映,中间要借助奥肯定律(ut-ut-1=-0.4(gyt-3%))与菲利普斯曲线(πt-πt-1=-(ut-4%))(其中gyt,πt和ut分别表示t时期的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所以一般求牺牲率时要借助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

据Laurence Ball of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在80年代早期,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了8.83个百分点(从每年12.10%下降到每年3.27%)。Ball估计在这15个季度的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中,由控制通货膨胀政策而导致的产出损失大约是每年潜在GDP的16.18%。
将潜在GDP的损失16.18%除以通货膨胀率下降的8.83个百分点,得到这段时期的牺牲率是1.832。我们可以认为,在80年代早期,美国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牺牲率需要牺牲1.832%的潜在产出。
Ball用9个国家的季度数据,计算了从60年代~80年代的28个通货膨胀率下降时期的牺牲率数据。下表就是他计算得到的不同国家的平均牺牲率,它表明降低通货膨胀所牺牲的产出成本在各个国家之间有很大的 变化。法国、英国和日本的平均牺牲率小于1.0,而德国几乎接近3.0。换言之,如果以产出衡量,在德国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几乎是其他工业化国家的3倍。这是为什么。
各国的平均牺牲率

澳大利亚

1.00

加拿大

1.50

法国

0.75

德国

2.92

意大利

1.74

日本

0.93

瑞士

1.57

英国

0.79

美国

2.39

Ball发现,在各个国家中,影响牺牲率的一个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弹性。那些工资相对于劳动力供求调整缓慢的国家,往往有更高的牺牲率。它的原因是,对于那些劳动力市场弹性不足的国家来说,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总需求增长意料之外的变化,达到长期均衡。Ball还发现通货膨胀的快速下降比缓慢下降,往往牺牲率要低。这是一个休克疗法(cold turkey approach)有利于渐进疗法(gradualism)的一个证据。
计算牺牲率的一个难点是,难于区分有多少产出的下降是由于反通货膨胀政策带来的。估计出没有反通货膨胀政策,产出是多少,这是很难的。如果产出损失计算错误的话,牺牲率的计算也是错的。供给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这对牺牲率的计算也是一种干扰。因此,牺牲率在最好情况下,也只是对降低通货膨胀率损失的一个粗略的估计。

回答2:

放开了延安 得到了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