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老子的生平,史书上只有很简单的记载。史书上说他姓李名耳,字为聃。他的名字为什么叫老子,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老是他的姓,上古时代“老”和“李”读音相同,那时没有李姓,只有老姓;另一种说法就是说“老”是对他的尊称,就等于今天所说的“老先生”。
他出生在楚国的苦县,曾当过东周的藏书室的官,藏书室在当时又被称为“柱下”,所以后人又称老子为“柱下吏”。
他的生平中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他曾经和孔子相会。他曾对孔子说:
“人生在世,不要活得太累,顺利之时,你就去行动;不顺利时,你可以隐藏起来。我曾经听人说,会做买卖的人,就像自己没有钱一样,别人都看不出来,聪明的人表面看起来,就像很愚蠢一般。你为什么不学学这种处世之道呢?”后来孔子曾对人说:“老子真是一个不平常的人,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但是,对于龙,我却不知道它能乘云雾上青天。老子就是一条龙。”
老子在东周的时候,一直从事自己的思想探索工作。他在东周待得太久,当时东周也渐渐衰落了,于是他决定离开东周。到了散关这个地方,他遇到了尹喜,他俩相谈很投机,据说老子就为他写了一本书,这就是今天流传下来的《老子》。
老子是一位高寿的人,传说他活到160多岁,又有人说他活到200多岁。
《老子》一书是老子思想的集聚,以其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受到了后人的充分注意。《老子》一书晦涩难懂,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老子》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思想,就是它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这个“道”既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法则,又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本体,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
《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自然而然,对当时社会中所流行的陈腐的道德、虚伪的文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它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也不做,而是强调顺应自然,不打破自然的原有节奏。
《老子》还强调一种“以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它举例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恐怕就是水了,但它却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它有利于万物,而不和任何东西去争执。所以它说:“上善若水。”老子强调柔软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如树木,活的树木是柔软而有弹性的,而死的树木是枯硬的。
人也是如此,活人是柔软的,死了就是硬的了。
老子的思想包含极高的智慧。他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他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老子考虑事物总是注意到两面,主张从对立中来观察事物,老子也用这种思想来解剖当时的社会,他说,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给那些不足的人;而人之道恰恰相反,就是损害那些不足的人来补充给本来就已经多余的人。
老子有感于当时虚伪风行的社会现实,提出“绝圣弃智”的重要主张。
他反对当时的仁义道德概念,反对知识和技术,认为人首先应该做的是回到无知无欲的混沌状态中。他认为,“婴儿之心”(即赤子之心)是人的最真实的心灵。
在政治上,他抨击上层统治者,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但是,对于这样的统治,他强调“不争”的战略,要安于命运。他认为,世间的混乱来自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欲望的膨胀使得人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他认为最好的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他著名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老子去世后,很多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阐发他的思想,将其自然无为的学说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和儒家学说相抗衡又相补充的道家学说。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①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 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 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