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歌词出自碧娜演唱的歌曲《东南西北风》,
作曲:钱志忠,作词:古诗为焦仲卿妻,专辑:孔雀东南飞
歌词
秋月化成诗成玫瑰
酒若不醉人人自醉
冷暖或是非 是白还是灰
今夜飘雪早已轮回
曾经的孔雀东南飞
相传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与你 竟也要分飞
消融积雪随风尽消退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缠缠绵绵漠漠依依的相对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寻寻觅觅淡淡忧愁的回味
秋月化成诗成玫瑰
酒若不醉人人自醉
冷暖或是非 是白还是灰
今夜飘雪早已轮回
曾经的孔雀东南飞
相传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与你 竟也要分飞
消融积雪随风尽消退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缠缠绵绵漠漠依依的相对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寻寻觅觅淡淡忧愁的回味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缠缠绵绵漠漠依依的相对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寻寻觅觅淡淡忧愁的回味
歌曲《东南西北风》出自《乐府》中《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歌手简介
碧娜,中国内地女歌手。在1994年迎新春华阳杯中小学歌曲比赛中获二等奖; 2005年"亚洲少年艺术盛典"中国才艺选拨活动中获辽宁地区青年组声乐专业金奖。 2005年年末签约广东威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主要作品
01. 爱情断了线, 02. 刺心 , 03. 别太晚回家 , 04. 白狐 , 05. 没有你的日子我真的好孤单, 06. 十字路口 , 07. 放手去爱 , 08. 你别怪我 , 09. 回首往事, 10. 隐形的翅膀, 11. 思念 , 12. 孔雀东南飞 。
[歌名:孔雀东南飞]
[ar:碧娜]
曲名:东南西北风
秋月化成诗成玫瑰
酒若不醉人人自醉
冷暖或是非是白还是灰
今夜飘雪早已轮回
曾经的孔雀东南飞
相传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与你竟也要分飞
消融积雪随风尽消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缠缠绵绵漠漠依依的相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寻寻觅觅淡淡忧愁的回味
秋月化成诗成玫瑰
酒若不醉人人自醉
冷暖或是非是白还是灰
今夜飘雪早已轮回
曾经的孔雀东南飞
相传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与你竟也要分飞
消融积雪随风尽消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缠缠绵绵漠漠依依的相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寻寻觅觅淡淡忧愁的回味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缠缠绵绵漠漠依依的相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寻寻觅觅淡淡忧愁的回味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一徘徊。
哦,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五里一徘徊。
五里一徘徊。五里一徘徊
你的家在东南,
我的家在西北,
紧靠着天柱山,
中间是皖河水。
冥冥中就开始心灵约会,
梦中的孔雀总是向着东南飞
向着东南飞。
弹箜篌你陶醉,
读诗书我作陪。
同唱着一首歌,
止不住相依偎。
猛然间情山倒,
箜篌摔碎,
孤独的孔雀依然向着东南飞。
向着东南飞。
你发下磐石愿,
我一心作蒲苇。
分不脱兄和妹,
不爱你又爱谁?
赴清池誓与你重新婚配,
做一对孔雀结伴向着东南飞。
向着东南飞。
生时未同庐,
死却共墓碑,
绕着天柱山,
恋着皖河水。
江山自古,
情为最,
齐颂孔雀东南飞。
东南飞。
哦,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来自《乐府》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文。直译: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表达的意思:很舍不得离开,很缠绵的味道。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
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作品名称:孔雀东南飞
外文名称:Peacocks Southeast Travelling
作品别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焦仲卿妻创作年代东汉
作品出处:《玉台新咏》文学体裁叙事诗
主要人物:焦仲卿、刘兰芝
该作品原文:《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及注释(该资料来源于百度汉语)
创作背景
写作年代
《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
根据此诗“小序”,应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故属“汉乐府”范围。
刘克庄《后村诗话》云:“《焦仲卿妻》诗,六朝人所作也。《木兰诗》唐人所作也。
《乐府》惟此二篇作叙事体,有始有卒,虽词多质俚,然有古意。”刘克庄指出此诗为六朝人作品,但也没有举出什么理由,所以刘说影响不大。
1924年,梁启超为了欢迎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北京作了一次演讲,提到《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问题,他说:“像《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类的作品,都起于六朝,前此却无有。(《孔雀东南飞》向来都认为汉诗,但我疑心是六朝的,我别有考证。)
《佛本行赞》现在译成四本,原来只是一首诗。……六朝人几于人人共读。那种热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输入我们诗人的心灵中当然不少,只恐《孔雀东南飞》一路的长篇叙事抒情诗,也间接受着影响吧?”(见《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关系》讲稿,北京《晨报》)此说在文学界颇多影响。
梁启超说的“别有考证”后来也未见发表,倒是发表了否定自己的看法。他说:“刘克庄《后村诗话》疑这诗非汉人作品。他说汉人没有这种长篇叙事诗,应为六朝人拟作。我从前也觉此说新奇,颇表同意。但仔细研究,六朝人不会有此朴拙笔墨。原序说焦仲卿是建安时人,若此诗作于建安末年,便与魏的黄初紧相衔接。那时候如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都是篇幅很长。然则《孔雀东南飞》也有在那时代写成的可能性,我们还是不翻旧案的好。(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后来仍有不少人主张《孔雀东南飞》作于六朝的。
各种考证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根据《酉阳杂俎》和《北史·齐本纪》,指出诗里“新妇入青庐”的“青庐”,是北朝新婚时的习俗。
根据《宋书·臧质传》和《乐府诗集》,证明诗中“四角龙子幡”是南朝的风尚。
诗中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的句子,认为庐江的人绝不会葬到陕西华山去,华山在这里只是一个借喻,是袭用了宋少帝时“华山畿”的故事。
根据这些理由,认为汉朝的诗里是不可能出现六朝的习俗、风尚和事迹的,《孔雀东南飞》的这些内证,就透露了自己问世的年代。
但是这些论证仍然比较牵强,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理由。因为:
一、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礼异》中虽记有“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但这段话只能证明北朝有这种婚礼,却不能证明北朝以前没有这种婚礼。“青庐”汉代已有,《世说新语·假谲》中记曹操故事时已有“青庐”之名出现,也说明“青庐”已用于汉末,而非始于北朝,只是北朝袭用汉俗而已。
二、《宋书·臧质传》、《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中虽然有“龙子蟠”的记载,但“幡”在汉末已很流行,传喻信命,表题官号,用的就是这种四角旗。“龙幡”曾见于《三国志·吴志》。所以《孔雀东南飞》中出现“四角龙子幡”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它是南朝独有的风尚。
三、“孔雀东南飞”与“华山畿”故事中的殉情情节,类型相同,都是民间传说中的典型。“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地点在庐江,“华山畿”故事的地点南徐在今镇江。中国各地小山同名的很多,不一定“孔雀东南飞”就是袭用了“华山畿”的地名,借喻之说,也不确切。
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谓:“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历来有许多争论,或以为汉末人作。今按,根据原序,此诗基本上当成于汉末;惟民间乐府本为集体创作,在流传中总会经过不断的丰富和修改,自然随时有增附润饰的可能,故诗中不免有汉以后的风俗习惯等描写羼入,不得因此即武断为六朝人之作。至其被收入《玉台新咏》,则表示此诗最终写定的时间必在徐陵之前。”
以上为此诗写作年代的争论情况,但通常仍根据《玉台新咏》所载“小序”,认为是汉末之作。
社会环境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名家评论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长篇之圣也!
明·胡应麟《诗薮》:“五言之瞻,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瞻,极于《木兰》。”
明·李因笃《汉诗音注》卷七:此古今第一大篇,亦第一绝作,如对大羹玄酒,又如临宗庙百官,叙事敷词,俱臻神品。可以怨、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诸美俱备。最妙处出绣腰襦、别小姑、媒人议婚、太守迎妇,偏于闲处着色,《北征》、《山果》、《晚妆》数段,正祖此篇。篇中有详有略,总非可以常法求也。高古朴淡,亦复天娇离奇。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四:共一千七百八五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长篇诗若平平叙去,恐无色泽,中间须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俱炫。如篇中新妇出门时“妾有绣罗襦”一段,太守择日后“青雀白鹄舫”一段是也。……作诗贵剪裁,入手若叙两家家世,末段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语了之。极长诗中有剪裁也。……别小姑一段,悲怆之中,复极温厚。风人之旨,固应尔耳。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长篇淋漓古致,华采纵横,所不俟言。佳处在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神化之笔也。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七:古来长诗,此为第一,而读去不觉其长者,结构严密也。男家无公,乃云公母;女家无父,乃云父母。共事二三年,而云新妇初来,姑始扶床;今被驱遣,姑如我长。府吏小役,而方仕宦于台阁。皆是诗人故露渗露处,勿泥可也。
参考资料
1. 刘炜评.《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
2. 夏征农.《辞海·文学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65
3. 刘国善.《历代诗词曲英译赏析》.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44
4. 黄勇,张景丽,金昌海.《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外文学》.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170
5. 杨阳,张青.《秦汉历史辞典》.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310
6. 高占祥.《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文学卷》.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286
7. 费振刚.《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429
8. 胡大雷.《〈玉台新咏〉编纂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216
9. 童一秋.《语文大辞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66
10. 吴兆宜,程琰.《玉台新咏笺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