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秋思 的赏析

2025-04-13 12:30:0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都门秋思四首,这四首诗,描写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诗人的孤独无助和穷愁生活,表示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最后,诗人作出抉择:不去依靠最高统治者.它是诗人的悲叹之声,不平之鸣.作品形象生动,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富有艺术感染力.从这四首诗,我们可以认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了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旧时代的不幸命运.
贫病交迫,仕途困顿,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黄景仁的人生写照.然而在诗歌领域,他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风格上有着"哀情"、"豪气"融为一体的特点.这在其名篇<都门秋思(四首)>中有极好的体现.本文试通过对四首诗作内涵的把握,来探讨"哀情"、"豪气"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作内涵及特色. http://www.ilib.cn/A-absfgdzkxxxb200301013.html

题名: 都门秋思
作者: 黄景仁
所属文学时期: 清代文学
所属朝代: 清代
作品体裁: 诗
正文
原文
原文
都门秋思①(四首选二)



侧身人海叹栖迟②,浪说文章擅色丝③。倦客马卿谁买赋④?诸生何武漫称诗⑤。一梳霜冷慈亲发⑥,半甑尘凝病妇炊⑦。为语绕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⑧。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释
注释
①《都门秋思》凡四首,其二云:“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秋来百感频。”作者于乾隆四十年(1775)入京,虽赴召试,取二等,充武英殿书签官,仍生活困顿,亦未得进取,诗即感此而作。此为第四首。

②侧身:犹“置身”,含忧惧不安意。《诗经·大雅·云汉》:“遇灾而惧,侧身修行。”孔颖达疏:“侧者,不正之言,谓反侧也。”栖迟:飘泊失意。《旧唐书·窦威传》:“昔孔丘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③浪说:空说,徒说。色丝:据《世说新语·捷悟》载,魏武帝尝过曹娥碑下,见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齑(jì鸡)臼”八字,问杨修。杨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因以“色丝”指妙文。作者前此已有诗名,在北京应邀入翁方纲、王昶、程晋芳诸名家之都门诗社,极受称赏,故云“擅色丝”。

④马卿: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擅作赋。传说武帝陈皇后失宠,闻司马相如工于文,奉黄金百斤,求为之作文。相如作《长门赋》,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参看《文选·长门赋序》)此反用其意,说“谁买赋”,谓自己无司马相如之幸运。

⑤诸生:儒生。何武: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人。汉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之才,以王褒为待诏;何武时十四、五岁,得赐帛。(参看《汉书·何武传》)黄景仁曾赴召试,取二等,赐帛,故以何武为喻。漫:徒然。

⑥“一梳”句:谓老母亦受清贫之苦。霜,喻老母发白。时作者老母亦在京,故云。

⑦“半甑(zèng赠)”句:妻子贫病,难以为炊。甑,古代煮饭用的陶器。尘凝,尘土凝聚,喻无粟。《后汉书·独行传》载,范冉家贫,人称“甑中生尘范史云”。诗本此。

③“为语”二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句意,谓自己不愿攀附权贵。
http://whgx.library.sh.cn/datalib/2003/Literature/DL/DL-175580/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乾隆时期诗人.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年仅35岁,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有诗集<两当轩集>.

回答2:

乾隆南巡召试,黄景仁应试,列二等,授武英殿签书官,居住在北京。但因其家贫寒,官俸微薄,陷于生活困境之中。首联以闹市车声与北邙荒冢对比,喻荣华富贵难以长久,同时也暗含繁华都市与己无关。颔联写登楼远望,夕阳秋色中,渗透着诗人萧瑟的心境。颈联化用前人诗句,蕴涵孤寒无依、穷愁无奈的情怀。尾联以白描之笔,抒写生活的艰辛。全诗以秋为线索,将写景、叙事、抒情等融为一体,凄苦婉转,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