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的好处,就是突破了东汉魏晋以来由门阀世家垄断高级官员的弊端,而是不论穷富贵贱,任何读书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参加科举而进入仕途,直至宰辅。
于是国家的政治就不断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社会阶层也不再固化,而是不断流动。出身贫寒的学子,一旦进入仕途,就会把底层的声音传递上来,推动政府进行改革,国家社会便拥有了自我修复的能力。后世一直延续并改进科举制度,成为中国社会永葆活力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扩展资料
唐代时,门第依然兴盛,所以考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身于门第大家,如王维便是出身自魏晋以来的大门阀太原王家。王维在政治上几乎毫无作为,甚至都不怎么上班,最后也做到了尚书右丞的高位,这与他的门第出身不无关系。
门第出身的好处,是他们从小就在家庭中受到官场经验、门风家训的熏陶,所以他们都比较大气,遇到国家有事,也表现得十分慷慨。
经过唐末五代的乱世,原来的门第已所剩无几了,所以宋代的考生多是出身寒门,他们读书科考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改换门庭、光宗耀祖。
而且他们大多没有什么门风家训的熏陶,所以他们入仕以后,往往考虑自己的多一些,考虑国家的少一些,加上宋太祖本来就是以一个区区殿前都检点黄袍加身,整个赵宋皇室都不大气,所以宋代是有些小家子气的。整个宋代,真正有担当有魄力的文臣,也只有一个王安石而已。
因为诗赋文章的考试难度要大于经义的考试难度,当时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发展成为唐朝科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唐高宗之后的很多宰相都是进士科出身,比如张柬之、宋璟等等。
正是因为进士科的考试难度大,考中之后的前途待遇要比其他科目好很多,所以唐朝的读书人自然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也要考上进士。由于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是诗赋,所以唐朝人读书时自然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写诗上。
由于读书人都花力气学习写诗,在庞大的人数基础上,大诗人出现的数量自然也就多了,因此唐朝才变成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而以后朝代的科举不再以诗歌为考试内容,这些朝代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唐朝的高度了。
扩展资料: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上几句唐朝的诗歌,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等一大批伟大的诗人。而唐朝能够成为古诗的盛世,科举制产生了非常的影响。
隋文帝虽然建立了雏形,但科举制的体系确立与完善都是唐朝完成的, 可以说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唐代而非隋朝。根据史书记载,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在内,唐初科举的科目约有五十多种。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大概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科举的主要科目基本上就是进士和明经,其他科目逐渐都被废除了。其中进士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时务策和诗赋文章,而明经的考试内容则主要是时务策和经义。
一、唐代科举制的内容:文举和武举。文举又分制举和贡举两类。制举根据皇帝诏令临时举行,科目繁多,无一定标准。能参加的多为有名之士或现任官员。但这是非正途出身,为人看不起。贡举才是科举中的主要内容。贡举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道举和童子科等。秀才科最贵,后因太难被废止。进士科影响最大,主要考察贴经、诗赋和策论。考试的方式主要有:贴经,类似于填空;墨义,类似于默写;诗赋,按照规定的题目,按格律作诗填赋;策论,类似于现在的时事政治。
二、由于进士科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的诗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诗人上经考试,都会聚集在一起谈诗论赋,还有的人会把自己的诗呈送给高官权贵,以探捷径。(此处可举例,如那个“先遣小姑尝”的典故)而诗赋的写作要求又促进了格律诗的空前繁荣。出现了严格的格律规则,以及关于格律不齐的拗救之法等。此处可选几首诗,排出格律。
科举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因为唐朝时期,进士科考诗赋,所以当时的教育和民间,对诗歌的投入加大,政府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使唐诗描写的内容涵盖和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后世的诗歌,都让唐朝人写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