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方志起源于春秋时代 ,至 宋代时确立了方志的体制吗?

2025-03-28 14:54:4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方志的发展从它的形态特点看,可分为地记、图经和方志三个阶段:
  地记阶段(1—6世纪)
  相当于东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方志的主要形式是反映一方风土人物的“地记”,内容和文字大都比较简略,而且体例也多因人而异。代表著作除上述《越绝书》外,还有东晋常股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以志命名的地方志,它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
  图经阶段(6—12世纪)
  相当于隋、唐至北宋。志书的主要形式是舆图和说明文字相结合的图经或图记。“图”指的是一个行政区的疆域图,宋王应麟在《玉海》中称“图则作绘之名,经则载言之训”,即图经是图加文字说明,图经开始以图为主,以经为辅。从现存唐代《沙州图经》、《西川图经》残卷来看,唐代图经的体例、类目已有区划、官署、河流、驿道、学校、寺庙、古迹、歌谣等项,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地方志体例。隋唐时天下一统,朝廷诏令编写地方志。隋有《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国记》、《诸州图经集》,唐代有《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后因图亡,改名为《元和郡县志》,都是由中央编纂的全国性总志。唐建中元年(780年)规定各州郡每三年编选一次图经报中央,后又改五年一次,这种制度为以后的朝代所仿效。
  方志阶段(12—20世纪)
  相当于南宋至今。此时期的志书几乎都称方志,是方志体的成熟时期。中国地方志体例基本定型、内容趋于完备是在宋代。这时,“地记”。“图经”等已经基本上被“志”所取代,方志记述的重点也开始从地理情况到社会的众多方面,“人物”和“艺文”在方志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后来方志的一般格局。像《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以及被称为“临安三志”的《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志。元大德七年(1303年),修成《大元一统志》1300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同一统志,为明清两代修大一统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明代志书约有1500余种,现存400余种。清代是修志极盛时期,乾嘉之际三修《大清一统志》,形成举国上下修辑方志的高潮,政府还明确规定各省、府、州、县60年修一次,各地都设有专11的修志机构,许多文人学者也竞相编纂、辑录方志,出现了一大批方志学家和高质量的方志,保存至今的达5500种之多。
  中国的地方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体例、内容逐渐完备,积累的数量也极多。可惜的是,许多方志在流传过程中都已亡佚了,特别是宋代以前的方志。目前国内收藏的地方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有8500多种,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现存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其中以北京图书馆最多,约6000部,上海图书馆次之,约5000部,南京图书馆居第三,约4000部。大学图书馆的收藏也不少,北京大学第一,南京大学第二,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宁波天一阁收藏明代地方志最有特色,1961年以来已影印出版《天一阁藏明代地方杰选刊》107种。
  我国方志不少流散到国外。美国人从1869年起就有意搜集我国珍贵图书,其中有方志5500多种,仅哈佛大学就藏有宋明珍贵方志上百种。日本所藏比美国还多。此外,英、法、德、意、荷兰、瑞典等国也都有收藏。

回答2:

  是的。
  相当于南宋至今。此时期的志书几乎都称方志,是方志体的成熟时期。中国地方志体例基本定型、内容趋于完备是在宋代。这时,“地记”。“图经”等已经基本上被“志”所取代,方志记述的重点也开始从地理情况到社会的众多方面,“人物”和“艺文”在方志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后来方志的一般格局。像《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以及被称为“临安三志”的《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志。
  元大德七年(1303年),修成《大元一统志》1300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同一统志,为明清两代修大一统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明代志书约有1500余种,现存400余种。清代是修志极盛时期,乾嘉之际三修《大清一统志》,形成举国上下修辑方志的高潮,政府还明确规定各省、府、州、县60年修一次,各地都设有专11的修志机构,许多文人学者也竞相编纂、辑录方志,出现了一大批方志学家和高质量的方志,保存至今的达5500种之多。

回答3:

对历史最重要的是要读正史,像那些演义都是经过杜撰的虚构的,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反而是有害的。所以一定要读正史。历史粉就是一个正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