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只会,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二、中国文学界的影响
1、内容的扩大
中国自汉朝后,学者唯古是尚,小敢稍有创作,虽然有新观念,但都只有古词,使学术毫无生趣。佛经刚开始被翻译时,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感觉旧语与新义,很难配介在一起,若一自保持使用古语常常是词小达意,所以要创造新语,这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现在的佛学大辞典,虽然未能搜尽佛经所有新名词,但看后足以使人叹为观止。
2、法及文体的变化
佛经的文体与普通书籍有所小同,其中最显著的是佛经既小用之、乎、者、也、矣等字,也小用绮丽的词句,同时佛经中小仅倒装文法很多,而且形容词,重煤语和同格的词句也小少,尤其在一篇中,散文与诗歌交错,小管是诗体的褐颂,或散文式的长行,内容或说理、或述事、或问答皆兼有之。
3、艺术风格的发展
自六朝至两宋,佛学盛行,许多诗人涉足佛教,与僧侣结交,诗歌创作受到佛教很深的影响,著名诗人土维、自居易、柳宗元等人就崇信佛教,他们的很多作品寓佛理禅意于其中。
对文学没有什么影响。对于有善根的人。才会有影响。因为善男信女。信。愿。行。有这三个。才会。发心。
佛教词汇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就连梁启超先生都曾对此评价过
东汉以来,由于佛典的不断翻译,引发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 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
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启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 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诗和绝句。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及文法——文学批评论的不朽名著,但其著者刘勰(法名慧地),却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长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 颇受佛教文学的影响。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 《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的文采,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
为普及佛法而盛行于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变文,就是把佛经内容演 为便于讲唱的通俗文词。敦煌石窟发现的各种变文,都是文词酣畅、想象力非 常丰富的大众化的文艺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 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所自。
近乎白话的唐宋诗,如白居易及苏东坡等的诗,是因禅宗的“颂古”以及 僧人寒山、拾得所作深入浅出的新诗而来。
梁启超先生说:中国古诗中的第一 长诗《孔雀东南飞》,是受了马鸣大师所作《佛所行赞》的影响。
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白话的语录体阐明佛法的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 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是仿效禅宗的笔法。
明清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有诗为证”的风格,散文之后 以韵文作结的形式,以及弹词里的说白与唱文夹杂并用,毫无疑问是受佛经中 “长行”与“偈颂”并用形式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