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的历史沿革

2025-03-31 23:54: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之地
《史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舜帝姓姚,史称虞舜,是华夏始祖五帝之一,为上古首领的典范。司马迁《史记》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舜帝南巡不仅至“苍梧之野”,更远至“南抚交趾(今越南一带。相传舜帝南巡时曾在“苍梧之野”,鼓琴作歌,其乐名为《韶》,亦称“韶乐”。因韶乐九奏而成,故又称“九韶”,即所谓“箫韶九成”。舜帝南巡奏韶乐,史料记载传闻最著名的有两次,一次是“舜奏韶于山岳”(即南岳山脉),称韶山(即今湖南韶山毛泽东故乡);另一次又“抚琴于大盘石上”,后称为韶石(即韶关韶石山)。唐代时谢楚留有《碣》曾述:“曲江有虞帝祠。故老言:‘舜作乐于城东盘石上’,故石号称韶石,而州以韶名”。
周秦以后的粤北行政沿革
先秦(春秋战国)属于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时粤北地区分属南海郡龙川县(今乐昌、乳源、连州、连山、连南等五县,秦属长沙郡,汉初归桂阳郡)。秦龙川县范围较广,约相当于今韶关、河源、梅州、潮汕。秦始皇又在龙川县东置揭阳戍(在揭岭南麓)、西置横浦戍(在梅岭,今大庚岭)。
西汉高祖五年(202年)荆州南部增设桂阳郡。
南越国(前204年—前111年)除今乐昌、乳源、连州、连山、连南等五县地外,其余仍属龙川县。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了立国近百年的南越国后,在岭南设九郡,析原龙川县东境置揭阳县、西境置中宿县,隶属南海郡。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原桂阳郡南部增设始兴郡,粤北一带属之。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浈阳、含洭两县改属湘州始兴郡。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荆州始兴郡。此时今粤北韶关、清远两地级市范围,已全归始兴郡管辖。
南朝时粤北行政版图又几经改易,梁天嘉年间(560-566)设东衡州、西衡州,东衡州约相当于今韶关,西衡州(治含洭县,今英德)约相当于今清远。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以州北有韶石得名。
隋开皇十年(590年),韶州并入循州,西衡州更名洭州。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洭州改隶广州,隋仁寿元年(601年)广州更名番州。
隋大业三年(605年)属南海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岭南俚帅杨世略以循、潮二州来降,遂被唐朝政府封为循州总管。循州总管初辖循、潮、韶三州。杨世略,属于粤东土著民族俚族,出生在义安郡海阳县蓝田隘的 飞泉径;历南陈祯明、隋朝至唐,卒于垂拱年间。在任其间,他促进了潮州、循州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进一步融合,为后来的韩愈治潮州奠定了基础。今粤东人有纪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绩,路曰平南路,公园曰平南公园;并为其建祠、立牌坊,上书“飞泉玉露”,以纪念他的出生地及其夫人傅氏。梅州旧谚有云“未有梅州,先有杨、古、卜”,足见俚人杨姓之地位。
贞观元年(627年),韶州改隶广州总管。
天宝元年(742年),广州又更名南海郡。
乾元元年(758年),南海郡复名广州。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升广州为兴王府。
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属广东行中书省韶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设为岭南道。